小的时候,我就喜欢和妹妹去“探险”。两个人,走得离家远一点的菜地里,或者山脚下,然后故意去走没有走过的路。如果路上还出了一些小状况,比如踩了满脚的泥,或者遇到一条很凶的狗,我们经历“千辛万苦”回到家的时候,会非常开心,觉得这一天大有收获。
细细想来,可能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喜欢总去体验一些没有体验过的经历的原因。不论这种经历好坏,我都会觉得,恩,这次不太一般,我愿意去认真体验。
比如刚来深圳时一个深夜,脚受伤,救护车送到医院,住院一段时间,好多人来看我,住到一半,房东和我说要拆迁,要我赶紧把东西搬出来。我瘸着脚回去搬家,临时找了一个住处,还挺不错。这段经历里,悲喜交替出现,我一直没有为这事唉声叹气过,反倒觉得这种戏剧性的经历,还是够自己吹上一阵牛的。
旅行中也是,我不喜欢什么事情都安排的妥妥当当的旅行。记得前年去哈尔滨,宏姐从大庆赶来接待,从哈尔滨一路玩到大庆,什么都安排的好好的。后来我实在受不了了,找了个理由偷偷跑到了齐齐哈尔,一看齐齐哈尔什么好玩的都没有,又连夜买了两张车票,和欧跑到了最北的漠河去。比起安安稳稳的被照顾,我还是习惯这种自由自在的“颠沛流离”。
后来我还为这种状态找到了理论依据:人要不断的跳出舒适区。当你离开舒适区时,你的一切感官都会变得十分敏锐,整个世界在你眼前会变得焕然一新。很多平时习以为常的东西,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标签会被去除,你会看到这个事物更加真实的一面。
比如我在美国旅行的时候,不论是坐公交车,还是用美国的厨具做一次饭,甚至是跟着朋友一起修一次屋顶,我都很兴奋。这些平时习以为常的事情,换一个场景,竟然变得这么有意思。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才重新看待生活,也重新充满热情的投入生活。
后来带学生,我也把这种“不确定性”运用到了旅行中去。
每天让学生来做领队,安排一天的事情,我当然知道学生安排的不会有我安排的妥当和严密,但我就是要看在这种不严密安排下,出现的各种状况,队员们都会怎么处理;
每次吃饭,我也都是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自己决定在哪家餐厅吃,怎么点菜,怎么控制预算。
我也有时会放手给队员一些机会自己去体验旅行。去年在芝加哥,我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自己设计半天的旅行。有一个小组选择骑车逛公园,路上出了很多状况,又是掉东西又是绕路,比其他组经历更多辛苦才回到青旅。但我就大大的恭喜他们,我说相信我,一年后,对这一天最怀念的人,是你们。果然,一年过去了,所有人都记得这段“探险”,回想起来,充满幸福。
这样的不确定性,不胜枚举,比如大家自己做饭,所有人一起完成一个任务等等。我就是希望,在这样的不确定性,让他们重新打量生活,重新打量这个世界。在这些跳出舒适区的过程中,他们经历困难,解决问题,一群人在嘻嘻哈哈中,不知不觉就长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