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阅读都是一个人长大成人的标志,它让一个人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人,是社会团体中的一分子,在经历自我生命的同时要参悟别人的人生。尽管如此,传统社会的阅读讲求的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现代社会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率、有效果,不可能有一大把时间去读同一本书,客观上对“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有了更迫切的要求。

《给孩子的8堂高效阅读课》的受众不仅仅是孩子,也包括一些并没有长大的成年人。我们这一代人,成长年代是缺乏阅读的,一方面纸质书稀缺,除了教科书之外的课外书数量有限、质量不高,另一方面社会在曲折中前进,各种似是而非、观点矛盾的作品使我们渐渐对阅读产生了厌恶感。

有时我们打开书,分分钟就将内容抛之脑后,或者变成了催眠剂,我们压根就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当然,除了作者本身的原因,也与读者的认知能力和阅读水平息息相关。《给孩子的8堂高效阅读课》抓住我们的痛点,给我们指点迷津。尽管本书创造了很多新概念,比如阅读节奏能力、眼肌眼动能力、视频扩展能力等,但是通过我们日常的生活感受,这些概念不仅不能成为我们学习阅读、掌握技巧的“拦路虎”,相反有助于我们尽快成为高效率的阅读者。

阅读并不是要记住书本、文章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而是要从字、词、句中感受作者的情绪,理解作者的判断。虽然与中心思想的总结有关,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我们在阅读中只有做到心静、保持注意力,才能让自己与作者做到同频共振。
在方法论的指导中,《给孩子的8堂高效阅读课》提出了康奈尔笔记法、共振地图笔记法、视觉图像笔记法、思维导图笔记法,虽然方法的名称各不相同,但核心见解却是一致的,告诉我们阅读就得全身心的投入,调动你的所有认知器官,而不是三心二意、心猿意马。
高效阅读是需要训练的,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如我们小时候学习走路一样,没有摔倒几回是无法掌握平衡的技巧,阅读的第一步就是认字,断句、连篇,如果连最基础的都做不好,就无法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感受乐趣。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毅力,这些阅读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甚至会成为你人生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