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吉姆•霍尔特(Jim Holt)《世界为何存在:探索万物之谜的奇妙旅程》作者,美国学者、作家和评论家,为《纽约时报》《纽约时报杂志》《纽约书评》《纽约客》《美国学人》《Slate杂志》等媒体写作专栏。他的著作《世界为何存在》入选2013年度纽约时报畅销图书。他为BBC威尔士电视台主持每周一期的“与吉姆•霍尔特同在美国”节目已经十年。他目前住在纽约格林威治村。霍尔特善于用幽默而不失优雅的语言讲述哲学和科学,不受专业术语的束缚。2008年曾出版《听过就喊停:关于历史和哲学的笑话笔记》。
作品简介
《世界为何存在:探索万物之谜的奇妙旅程》荣获《纽约时报》2012年度十大好书之一。作者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入笔,讲述年轻时读萨特和海德格尔的著作,被“世界为何存在,而非一片虚无?”的追问所震撼,由此展开了一场探索宇宙起源的旅程。作者带着对这个终极问题的困惑出发,策划了一条独特的寻找答案的路线。他遍寻全世界的知识精英,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著名量子物理学家、全灵学院的著名哲学家、隐居北美的神学家、独处澳大利亚的科学哲学家、牛津大学的著名数学家,甚至包括美国著名文学家约翰·厄普代克等,尝试从多学科的路径来解答这个终极问题。在这段追寻答案的历程中,作者先后经历了爱犬死亡与母亲逝去之痛,从对生命存亡的体验加深了对宇宙之谜的领悟,最后找到了属于他的答案:关于世界、关于自我,以及关于生与死、存在与虚无。本书受到New Scientist推荐,内容真实可信,经得起科学质疑。
作品序言
金庸在《神雕侠侣》中有一个情节很有趣,欧阳锋在黄蓉的引导下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疑问,连问“我是谁”,然后就疯了,以后他逢人就问“我是谁”。
我们读到这里,觉得欧阳锋成了哲学家,觉得金庸设计这么一个情节很合理,一个人内功练到一定程度,就像参禅到了一定程度,开始对我和事物的本质产生怀疑。佛学家认为世界不存在,是自我的幻觉,真正的存在是“彼岸”,对自我身份产生怀疑的人也深刻质疑“我”的意义或含义,就像欧阳锋。一个人陷进这个问题,就疯了,就像欧阳锋。
权威评论
本书的思想触角直达思想之井的井底,对最根本的问题进行最终极的思考,视角广阔,语言平实而生动,哲理中蕴含诗意,让我们以新生儿的眼睛重新打量万物的存在。
——刘慈欣 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得主
这本书或许会颠覆你对于存在的所有认知,让你重新审视自己身处的这个世界,并为之深深着迷。
——陈楸帆 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得主
核心内容
《世界为何存在》这本书的副标题为:探索万物之谜的奇妙旅程。《世界为何存在:探索万物之谜的奇妙旅程》这本书的中文版总共375页大约29万字左右。小编会用大约7000字转述书中精髓,再用1000字解读总结给各位亲!下面小编将为亲转述这本《世界为何存在:探索万物之谜的奇妙旅程》。这本书是一本哲学类图书,当然您非要说是科学书,那也无可厚非。作者吉姆·霍尔特,虽不具备先贤大哲的睿智与顶级科学家的机敏,却是个拥有充足体能的人。在书中,作者将勤能补拙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他频繁往返于牛津、巴黎、奥斯丁及纽约等地著名大学,造访数学家、物理学家、文学家、哲学家甚至是神学家,最终获得了“世界为何存在”这个问题的 14 种解答。
1.一个问题的十四种解答
《世界为何存在》这本书,以一个游戏式的开头,为我们提供一个现代人需要的快速解答:如果世界一无所有,那么就没有任何规律。没有任何规律,就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有可能,就说明一无所有不可能。由此,世界上必定存在万物,而非一无所有。很显然这个快速解答漏洞百出,但就这个问题的思考,却将我们带入作者早已挖好的“陷阱”里,我们身不由己而不得不被作者牵着鼻子走。接下来的剧情就从这个快速解答慢慢展开……
2.翻来覆去想,越想越害怕
“世界为何存在?”或者说“为什么存在万物而非一无所有?”的终极性问题,相信很多人都问过。可答案呢?恐怕得到的答案一般与问问题的人的岁数有关。有人会说,小孩子懂什么,快去学习去;也有人会说,上帝(盘古或天神)创造了世界,所以世界才会存在;还有人会说,在一场大爆炸中,世界存在了。如果你再追问,大爆炸之前有什么呢?相信任何人都不知道。如果这时你再脑补一些科幻电影中的可怕场景,马上就会感觉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孤立无援、后背发寒,结果是越想事儿越多,越想越可怕。
科学家们也是如此。即使是现在,他们还在后背发寒。因为他们发现,无论如何解释从虚无到宇宙形成,都会撞到墙上。反倒不如直接承认上帝是存在的,显然更简单一些。也许吧,我们的世界真是一个疯狂科学家或是黑客制造的。他们只用了一小点物质就制造了我们这个世界,而且他们将宇宙引力常数规定为 6673。很显然,他们已经留下了一些有趣的口信,且这个口信只能由物理学家来解读。
3.虚无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实在
是的,如果想解决本书的主题,世界为何存在的问题,那么就必须先了解一下“虚无”这个概念。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虚无首先是个历史概念,其次是个数学概念。为什么虚无首先是个历史概念呢?远古时代的人类好像比现代人更聪明,因为他们巧妙地避开了这个问题。在大多数民族的神话体系中,不存在虚无这个概念,他们往往认为世界是从混沌变为有序的。
延至近代,数学家莱布尼茨首先于 1714 年发难,抛出哲学论文《论自然与恩典的原则,从理性出发》,研究“为什么存在万物而非一无所有”。他认为:宇宙存在,因为上帝;上帝存在,因为上帝。可休谟与康德却不同意莱布尼茨的观点,他们认为上帝不存在,所以一切皆有可能。随后,包括叔本华、谢林、黑格尔、齐克果等哲学大咖都加入了论战,讨论“为什么存在万物而非一无所有”这个问题。
20 世纪初,几位哲学家,如柏格森、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人对其进行了逻辑学的驳斥,认为这就是个伪命题。可不幸的是,勒梅特与哈勃突然发现宇宙是膨胀的。反推过来,宇宙一定存在开端,也就是宇宙是从虚无中出现的。“为什么存在万物而非一无所有”这个问题陡然被摆在世人面前,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终极性问题。这让无数人绞尽脑汁,只为回答这个简单而深奥的问题。在二战后,各类名人提出了无数的观点,到今天基本可以分为三派,即乐观派、悲观派与全盘否定派。
那么虚无怎么又是个数学概念呢?我们必须再次揪出莱布尼茨。为了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得已使用自己最擅长的武器——微积分,结果得出了一个基本上错误的答案,即 1/2=0+0+0+……。现代人业已证明,这就是个计算瑕疵问题,0 还是等于 0 的。不过,莱布尼茨与牛顿为了解决该问题,还是提出了两种对立的观点。莱布尼茨认为空间不是独立的,是一张关系网将所有东西结合在一起,也名“关系论”。牛顿认为空间是可以独立的,就算是所有一切都消失,空间还是存在,也名“实体论”。
包括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都从他们提出的论点出发,各自分成了两派,一直互相辩论至今天。但,因为相对论的出现,现代辩论的优势天平稍稍向实体论倾斜。当然还有些人是调和性,比如哲学家格伦鲍姆就认为本书讨论的问题是个伪命题,在宇宙大爆炸之前不存在时间和空间,当然也就不存在虚无这个概念了。无论这场论战打到何时,人们还是为虚无做了一个定义。他们认为,虚无是一种最简单、最少任意、最对称的实在,同时它的最大熵等于最小熵等于零。由此可见,虚无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实在。
4.造物主,也许是最简单的解答
我们知道,20 世纪的人类已经确定我们的宇宙是从约 140 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中诞生,也就是说宇宙是有开始的。但 21 世纪初的诸多发现如平行宇宙、多重宇宙等学说,却将早已被打入冷宫的“永恒宇宙”再次召唤回到我们面前。如果宇宙是永恒的,世界为何存在恐怕就要好解答多了。因为世界就是这样的,它在每一个瞬间都是一样的,世界就是由一条无限的链条连接起来的。在这个永恒的世界里因可以造成果,果也可以造成因,一切都是循环的。
可是问题也来了。如果有人能够回到 1797 年,将长诗《忽必烈》背诵给大诗人柯勒律治听,而柯勒律治又将这首诗复制下来出版,传到 200 年后作者再次看到这首诗并背下来,接着回到 1797 年……那么这首诗到底是谁写的?再比如电影《时光倒流七十年》中,主角从一位老妇人手里获得一块金表,接着他穿越时间,将金表送给少女时代的老妇人,几十年后老妇人再次将金表交给他。那么这块金表到底是哪个工厂生产的?同样,如果宇宙是永恒,并能循环,那么宇宙又是谁造的?
也许承认一个造物主的存在,是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办法。牛津的哲学教授斯温伯恩认为,这个世界应该有上帝存在,这才能解释为什么宇宙具有复杂的目的。因为如果想解释一切在逻辑学上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用 B 解释 A,C 解释 B,D 解释 C……但最后必须得有一个最终的解释来解释一切。所以说,智力解释不了的地方,上帝就出现了。斯温伯恩之所以假设有这个上帝,据他自己说是因为这是解释世界的存在及其存在方式的最简单的止步点。可这样又会出现一些没有解释的新元素,比如上帝又是谁创造的?那么“世界为何存在”这个谜仍旧要探究下去。
5.“宇宙就是时不时会冒出一个的东西”
在牛津,作者找到科学思想家大卫·多奇,他们谈论了不少关于宇宙的话题,但并未获得任何一个可以解释“世界为何存在”问题的答案。不过他们却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我们是生活在由更高级的生物制造的虚拟现实之中。物理学家艾德·特莱安和亚历克斯·维连金都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就是一个量子层面的偶然,即“宇宙就是时不时会冒出一个的东西”。我们的宇宙是在一片空白的空间里,由一个小块充斥着能量的真空“穿越”到存在中来。然后它迅速膨胀和扩张,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宇宙。
在这个想法的推动下,包括霍金、彭罗斯、温伯格与诺奇克等人又脑补出了多重宇宙。即我们的宇宙有可能是众多在真空中的宇宙之一,也有可能是一大堆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套在一起的宇宙之一。很显然,人择原理和富饶理论在多重宇宙的概念下变得有的放矢,成为一种绝对正确的理论。存在着一个宇宙就够我们探究得精疲力竭了,现在又加上一大堆新的宇宙或者是世界,真够我们喝一壶的了。不过物理学家们好像对这个理论非常感兴趣,急切希望能找到能将其证明的发现。
一些物理学家认为根据宇宙背景辐射,可以测量出我们周围的空间是无限大的。也就是说一切可能的物质组合都在某地存在着,大概在 10 的 28 次方米(当然换成公里、光年也可以,这个由你决定)外,还有一个你的精确副本存在。每个宇宙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因为拥有足够多个宇宙,诞生出那么几个有生命存在的宇宙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从书中的观点中,相信读者们已经和笔者一样已经意识到,如果真的有那么多个同时存在的宇宙,我们的宇宙就真可能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因为如果有先进的技术文明,他们一定会制造出大量的虚拟世界。而我们就极可能是处于这样一个世界里。
6.柏拉图与墙上的影子
如果您喜欢看电影,特别是科幻电影,一定会经常看到下面这样的镜头:未来世界人口众多,供不应求。人们为了节省空间、竞争压力甚至是粮食,会将一些人送到培养箱里,插上脑电波仪,让这些人度过他们美好而快乐的一生。有些人认为这种想法过于悲观,可现实真的存在吗?在 2500 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曾提出过一个“洞穴寓言”的理论。
寓言中说,有一批囚徒每天对着墙壁,只能看到墙上的影子晃来晃去,因此他们便认为世界就是这些影子组成的。可当他们被要求出狱见到外面的阳光,他们会看到世界的真实。可是他们却不相信这是真的,还是愿意回到洞穴里,继续他们原来的生活。您不要笑,其实在大多数数学家眼中,超脱我们这个世界以外,还存在着一个由美妙的数字和符号组成的天国。甚至还有的人相信自己能借助某种超感知觉,获得与该世界联系的方式。
这些人被称作“柏拉图主义者”。柏拉图主义者们经常会将世界理想化,在他们眼中,世界就像“柏拉图的洞穴”一样,只是另一个世界的投影。比如说有一部分人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来解释“世界为何存在”这个问题。三个世界即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柏拉图世界,每个世界都是由前一个世界中的一部分——最完美的部分涌现出来。相信读者们听起来已经有些唯心主义的味道了,但真正更唯心的还在后面。不能不说柏拉图主义者们的哲学辩解能力很强,因为在他们的“帮助”下,作者逐渐抛弃原有要问的问题,转而追寻低一级别的问题:为什么存在万物,而非一无所有?
除此外,还有一些柏拉图主义者倾向于斯宾诺莎。他们心中的宇宙是应运而生的,是充满了善意的思维的产物。换句话说,即包含了千亿个星系的宇宙,不过是心灵之中的一个冥想出来的产物。我们的这个宇宙是心灵冥想中最为完美的一个,但我们宇宙的完美也必须由更多不完美的宇宙衬托出来。如果将柏拉图主义者的思想再加以梳理,便能得出三个结论:
(1)价值是客观的;
(2)价值具有创造力量;
(3)世界是善的。
当然大家不是傻瓜,这种过于唯心的解答只能让大家对“世界为何存在”的问题更加疑惑不解。正如笔者所知,柏拉图主义者其实并不承认柏拉图的理念论。相反,他们将代之以数学论,认为数字是独立于现实存在之外的,是永恒的。今天的他们,是将基督教思想与柏拉图的思想糅合在一起,同时使用亚里士多德路线。所以在他们看来,宇宙生成论就是柏拉图世界在现实世界上的客观反映,是善的。也就是说,世界为何存在是想象出来的问题,一切世间万物,都是可以从思想中延伸出来的。
7.最后的证明
在作者心目中,牛津应当是一个充满答案的地方,而我们也跟着他又一次来到牛津,到达一个名叫雅典娜神庙俱乐部的地方。在采集了从科学界到哲学界的一系列名人关于“世界为何存在”的解释后,令作者陷入了沉思:世界到底是从何而来?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是否是同一个我?随即,他拜访了全灵学院的一位名叫帕菲特的教授。教授认为,我们这个世界上存在两个局部选择者。一个由定律支配;另一个具有简单的定律。如果更准确地说,就是简单性令万物存在而非一无所有了。当然,你要非得说是丰富性选择了我们这个世界也没有任何错误。
在这里,可以说作者已经完全将本来要问的问题遗忘。或者是因为他真的找不到能够解答的人,但书又必须结束,所以便找了一个近似的可以解答的问题来收尾。即从本身开始问的“为什么”转而去解释相对简单的“怎么样”。随后,作家厄普代克的推波助澜,令作者更明确地坚信自己的问题问错了。为了解决“怎么样”这个问题,作者重新审视了自己,从哲学和历史的角度寻求自我的真实含义,以及自我存在的最终目的。不过,他的目标还是试图自己找到一个答案,作为最后的证明。思考了许久后,作者最终认为简单性与丰富性这两个选项二选一,或者同时存在,这个世界就必然存在。而这,便是最后的证明与结论。
8.大咖的答案
这本书结束了吗?结束了。那么画上句号了吗?没有。在作者以及所有人心中,“世界为何存在”这个终极问题必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永恒话题。世界的存在或许真有原因,但是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能无法确切地了解它,这或许是我们对此实在所知太少,以至于看不见它背后的原因,又或者是因为人类的本性只适合生存,不适宜探究宇宙的内在本质,所以注定无法触及那个最终的原因。维特根斯坦说,世界是怎样的并不神秘,神秘的是有这样一个世界。
最后,我将作者获得的 14 个解答精简一下列在下面,让我们再从头复习一下本书的内容:
1 安德烈·林德(物理学家):我们的宇宙是由一个智慧生物制造出来的。
2 阿道夫·格伦鲍姆(哲学家):根本就没有什么存在之谜。
3 阿瑟·丹托(哲学家、艺术家):谁说一无所有就不存在了?
4 西德尼·摩根贝塞(哲学家):就算是一无所有,你也是不会满意的。
5 理查德·斯温伯恩(神学家):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假定一切都是上帝的功劳。
6 大卫·多奇(物理学家):不可能有一个最终的解释。
7 艾德·特莱安(物理学家):宇宙就是那种时不时会冒出一个的东西。
8 亚历克斯·维连金(物理学家):
第一步,一小块真空从一片虚无中诞生;
第二步,这片真空膨胀为一片填满物质的空间,这片空间不断扩张,并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见的宇宙。
9 史蒂芬·温伯格(物理学家):科学解释无法消除存在之谜。
10 罗杰·彭罗斯(数学家、物理学家):柏拉图世界主宰物质世界。
11 约翰·莱斯利(哲学家):宇宙是由数目无穷的无限心灵构成。
12 德雷克·帕菲特(哲学家):存在两个局部选择者。一个由定律支配;另一个具有简单的定律。
13 约翰·厄普代克(文学家):宇宙就是一首打油诗。
14 吉姆·霍尔特(本书作者、文学家):简单性元选择者或丰富性元选择者产生了世界。
解读总结
《世界为何存在:探索万物之谜的奇妙旅程》书中的“世界为何存在”是困惑人类最本原的问题,最无解的问题,也是最不功利的问题。思考这样的问题,是一个人纯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表现。物质越发达,思考这种问题的人就越多。中国GDP现在都已经是世界第二了,跟着追求纯粹思考以及愿意让孩子们永葆好奇心的人会越来越多了,这样的书正是他们最好的精神食粮。
作者以海德格尔提出的“为什么存在万物”这个问题作为起点,拜访了哲学家、物理学家、神学家等各色人物,并旁征博引诸多古今哲人观点,梳理出关于虚无与存在、宇宙起源与形态的命题思路. 这些线索会让你脑洞大开,重新思索这个世界中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现象与事物. 作者还在神思游走的间歇穿插了行文流畅的生活片断,在引领思绪的同时将你带入更放松舒适的阅读氛围当中.
重点是作者的思想,书真的很好,是一本入门级的哲学书。但是作者并没有明确关于存在问题的答案,只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另类的思维。任何一本书都不是从头到尾都好看好读的。这本书带我领略好几个有意思的观点和论证过程,有逻辑的(纯逻辑证明上帝存在),柏拉图主义的(善决定了存在),物理的(如何无中生有),这些都是非常有趣非常棒的思维和观点,还有包括多重宇宙的观点,等等。非常感谢这本书的作者,访谈这么多有趣有思想的人物。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一出生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并不断地认知、探索、感受这个世界。从小我们会想,我们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天为什么会下雨、会打雷、会下雪、会刮风、会雾霾等等吧。其实,每一个平凡的事物、平凡的事情都带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思考。我们所看到的,接触到的,永远只有那么一小块,解读完这本书后,使我怀揣着对这个世界敬畏之心,更加坚定的踏上这神奇之旅!
《世界为何存在—探索万物之谜的奇妙旅程》这本书与其说是给哲学小白们打开了一个思维通道,不如说是满足人们永不磨灭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大哲学家叔本华说:“一个人的智力越是低下,便越是不会对存在的神秘感到困惑。”我觉得每个家庭的书架上,都应该有这样一本探索世界终极之谜的书。
世界真正存在吗?我真正存在吗?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是用我的存在来肯定世界的存在。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学过的一个哲学教条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在于对世界的看法,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客观存在,独立于“我”而存在,而唯心主义认为世界并不客观存在,是“我”的外化。当然,这种二分法非常粗糙,将一个深刻的问题以及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做了简单化处理。
一个人一旦开始思考“我是谁”“世界存在吗”“存在是什么”“世界为什么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要么他非常清醒,要么他清醒到了疯狂的边缘。 那么,在你的眼里世界存在吗?我是谁?是一个问题,或者是两个问题呢?我也不知道,这就是哲学。哲学问题至今都是无解的问题,因此,对存在问题的思考将伴随你存在的一生。好,这本书的其它精彩文字图片,均在文后的下方,欢迎您来互动阐述您的想法,我把这本书非常实用的细节精华基本为您转述出来见上文,附加了小编个人对这本书所列哲学相关问题的初步理解,您可以点击文本复制粘贴为已所有,为什么我这样慷慨?因为无论你是否署名我的作品它都是我的思想和精神,这是无法改变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有时间后缀您的想法和问题。书后我们有找时间一起切磋学习,共同进步。解读总结到这里全部结束了,就到这里吧,我们下本书再会!
作品精选
我们也不必将自己的实在观修改得那样极端。善、美、数学实体、逻辑规律,这些都不能算作是精神实体或物质实体那样的“东西”,可是它们同样不能算作是虚无。那么,在“为什么存在万物而非一无所有”的解答中,它们是否也占有一席之地呢?
当然了,抽象概念在一般的因果解释里是派不上用场的。我们不能说是善“造成了”大爆炸,那样说没有意义。不过话说回来,也不是所有的解释都必须遵循“前因—后果”的模式,比如解释某人为什么要走某一步棋,就不必诉诸因果。所谓解释,归根到底是使得解释的对象易于理解的活动。当一个解释达到了目的,那感觉,借用美国哲学家C·S·皮尔士的一句话,“就好像钥匙打开了锁”。解释有许多不同的种类,每一类都涉及一种不同的“原因”。亚里士多德就区分了四种可以解释物理现象的原因,其中只有一种(即“动力因”)才符合科学对于“原因”所下的狭窄定义。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最大胆的一种原因称为“目的因”,它指的是某个事物产生的结果、或者目的。
包含“目的因”的解释往往是十分糟糕的。(春天为什么下雨?因为这样庄稼才好生长嘛!)伏尔泰在《老实人》里对这种“目的论”的解释做了滑稽的模仿。现代科学也理所当然地将它排除在外,不作为解释自然现象的手段。不过,当我们解释存在的整体时,这样的解释也该不予考察吗?我们总是假定解释中必须包含“东西”,但是在著名的当代哲学家尼古拉斯·雷舍尔看来,这个假定却是“一个偏见,它和西方哲学中的其他偏见一样根深蒂固”。
作品目录
开场白为忙碌生活的现代人提供的快速解答
第一章与存在之谜的第一次相遇
间奏:我们的世界是一个黑客创造的吗?
第二章走进最黑暗的问题
间奏:关于虚无的算术
第三章什么是虚无?
第四章“根本就没有什么存在之谜”
第五章宇宙有限还是无限?
间奏:花神咖啡馆的迷思
第六章上帝的存在需要理由吗?
间奏:至高无上的原始事实
第七章在多重宇宙中同时并存的我们
间奏:走到解释尽头
第八章“宇宙就是那种时不时会冒出一个的东西”
间奏:恶心
第九章物理学的圣杯——最终理论的梦想
间奏: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世界?
第十章作为数学家的上帝
间奏:万物源于比特?
第十一章宇宙来自善的召唤
间奏:一个黑格尔主义者在巴黎
第十二章在所有可能的世界里为何恰好是这一个?
书信谱成的间奏:我的证明
第十三章宇宙只不过是一首打油诗
第十四章我真的存在吗?
第十五章回归虚无
尾声赛纳河上:列维—斯特劳斯的生日
致谢
注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