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凭学高身正仍不足以为师

作者: 十七归来 | 来源:发表于2021-03-13 16:37 被阅读0次

    早餐时,某学校门口挤满了人。看到服务机构高举着“助你成师”的牌子,才知道今天教师资格考试的日子。2007年到2019年,我在大学当了十二年的老师。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后离开。做出这样的选择,源于我对“老师”这两个字的理解和尊重。看着考场门口那些焦急等待着、可能成为我曾经同行的青年才俊,我忍不住想说些什么。不敢说建议,甚至谈不上共勉,权当是自省。

    01 学高身正是老师的底线但不是标准

    谈到老师的标准,很多人都会想到陶行知先生说过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自己也一度认为能做到这八个字的就是好老师。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陶先生这八个字,是对老师最低的要求,而不是衡量老师好坏的标准。如今,通过一场考试获得一张证书就能成为老师,无疑是降低了教师的门槛。可以想象,如果连“学高身正”都做不到的人,成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会是什么后果。

    02 传自己的“道”比任何“传道”方法都重要

    俗话说:“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有了一大桶水,老师基本上就做到了“学高”。但如果只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或按照前人观点进行解释,这样的老师只能算是搬运工。合格的老师要先把学科相关内容全部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知识,再结合学生需要抽取出合适的观点。这样,老师传授的就是自己的“道”,学生得到的是深于书本的知识以及不同的思维逻辑。这一过程就是备课,不要把“备课”课搞成了“背课”,讲自己的观点怎么会需要“背”呢?有了自己的观点,像聊天一样告诉学生,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都会是精彩的课堂。

    有时,方法太花哨反而会冲淡主题,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我十多年的教学生涯里,最令自己满意的,就是从来没有背过教案和讲稿,讲给学生的都是我自己观点,或者是我对别人观点的再思考和二次加工。所以,老师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掌握多少教学方法,而是将知识内化并为己所用的能力。能让学生永远记住的,是在老师身上学到的那些书本之外的道理。

    03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用八年才懂了这个道理

    我成为老师不是因为爱,只是成年人的无奈,老师曾经并不在我的职业规划之中。然而,命运往往就是这么神奇。十五年前,老师反而成了我研究生毕业时最理性的选择。每个成年人都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虽然谈不上热爱,但从寒门走来,一路受老师关照的我,还是满怀期待的走上了这个岗位。经过八年的努力,我认为无愧于“学高身正”这四个字。然而,始终感觉自己与学生之间还少了点什么。

    我向老教授说出了我的困惑,他只说了一句话。他说:“我看每个学生都像是在看自己的孩子”。当时,我并没有理解。一个偶然的机会,刚上小学的女儿在读《爱的教育》,封面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警醒了我,那就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忽然意识到,哪怕我找到了自己的“道”,哪怕我能把课堂控制得很完美,我的课还是缺少了灵魂,那就是用心有余用爱不够。仅凭高度的责任感几乎可以干好任何工作,但绝对成不了特别优秀的老师。老师的爱,是课堂最强的能量场。从那以后,我开始尝试做一个更有爱的老师。

    04 耐不住寂寞时,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谁能保证每个老师都会对这个职业、对学生充满爱意呢,恐怕很多老师自己都不清楚能不能做到。如果不追求完美,哪怕缺少了一点爱,只要有责任心且耐得住寂寞,也会是一个出色的老师,就像曾经的我。如果不发生后来很多的事,我也许会一直当一个老师,一个非常好的老师。然而没有如果,后来兼职翻译东奔西走了几年后,我还是耐不住寂寞了。

    当年晋升高职领导找我谈话时,我也讲了《爱的教育》这件事。我说:“如果哪一天我真的无法在课堂投入全部的爱,无法心无旁骛的专注于我的学生,我会选择离开”,我说到做到了。我曾经的同行还在寂寞的奋斗着、付出着。但如果有人真的耐不住寂寞了,与其心不在焉互相伤害,不如早点离开这个岗位。对老师这个神圣称呼,不应该有精神上的背叛。

    希望今天考试的人都能成为好老师,有自己的“道”,有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仅凭学高身正仍不足以为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pzt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