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实际上就是佛陀开会的会议记录,也可以说是佛陀弟子的课程笔记。从佛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伟大的先贤,是如何开会的。
一、佛陀在会议开始前,有所准备,并随时做好“被开会”的准备
在《金刚经》开篇,佛陀自己化缘,回到住处洗了自己的脚,端正上坐。他不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做好自己的事之后,端坐,代表他做好了开会(讲法)的准备。
二、佛陀的讲法,往往是对提问者的回应;或者说,是借助提问,借助提问者关心的问题,来谈更精深的智慧。他并不一定是会议的发起人。
例如,在《金刚经》中,参会者须菩提提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要如何让自己的心安住在正等正觉的状态,换句话说,我们的心要如何时时保持觉知),佛陀用整部《金刚经》,回答了这个极有价值的问题。
在《地藏经》中,佛陀借助为母说法的缘起,实际上为更广大的众生传递了“愿力”的重要性。
二、佛陀肯定提问者
在《金刚经》中,溆须菩提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首先说:“善哉善哉!”也就是“问得好啊!问得好啊!”实际上这个问题对佛陀来说,是非常简单的,因为他最开始的回答是“应如是往,如是降伏其心”(就是那样安住,就是那样降伏)。
三、佛陀会真心赞叹,这通常会引发参会者的效仿(榜样)
例如,在《地藏经》中,佛陀讲述地藏王菩萨的故事,赞叹地藏王菩萨的愿心,可以说是“感动天地”了,引得各路鬼神纷纷表示要效仿。
四、佛陀会抛出问题给参会者
在《金刚经》中,佛陀讲完一段,对提问者须菩提有很多“反问”,一方面让须菩提可以表达自己的理解,另一方面佛陀要看他是否掌握了佛陀的解释。
五、佛陀会和参会者讨论,展开思辨和剖析
在《楞严经》的开始,就“心”在哪里,能不能“往内看”,能不能“向外看”,佛陀和阿难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讨论。阿难是弟子中博学多闻的代表,佛陀用反问否定了他的观点,达到了两个目的,第一,阿难佩服佛陀的智慧,放下了自己的认识,当下五体投地,认识到自己的骄傲放纵,表示愿意听佛陀就这个问题开示;第二,阿难的表达,也是其他人的思考,这个讨论给其他人做了示范,引发众人准备好聆听佛的发言。
五、佛陀开会有会议记录
在佛陀涅槃前,佛弟子中记忆里最好的阿难记录了他的讲法,但是担心自己不能正确记录,问佛陀怎么办?佛陀说,那你在开篇的时候就写“如是我闻”,意思是“我是这样听佛说的”。这等于确认了会议记录者的角色——我是这样听到的,于是把会议的内容这样记录了下来。
以上只是阅读圣贤的思考,总结如下:
一位智慧的会议主持人,可以做的有:
1、日常以身作则,方能树立威信;
2、会前完成工作,吃饱喝足,安顿身心,做好准备(不要饿着开会,忌讳匆忙开会);
3、会议是提参会者解决问题的,不妨被动一点,培养参会者提问甚至发起会议的习惯;
4、肯定提问者的问题,基于需求和提问来发言;
5、树立身边的榜样,胜过将道理;
6、讲话多提问,一方面提神,一方面考察讲话者和聆听者沟通是否顺畅,避免自说自话;
7、和参会者中的优秀选手开展对话,加以引导(以理服人,帮助参会者梳理思维),不强行灌输,听众做好准备再发言;
8、要有会议记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