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句教,亦即明朝哲学家王阳明(王守仁)晚年所述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一般视此四句为王对其大半生学术思想的概括性论述。
后世大入王夫之指责阳明先生模仿北秀南能,有故弄玄虚之感。这种说法也有偏颇之处,来源于其他源流,不代表其无创新和新的价值。
首先,这几句话有一定的佛法渊源,这与阳明先生早年钻研释道的经历有关;其次,阳明先生龙场悟道,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是他格竹失败后,又经历世事人心奸险,他悟出了要守住自己内心宁静之法,知善知恶求得明白透彻,为善去恶才是寻得和达到良知。从后两句来看,行的是正道,体现了劝善和言行一致致良知的功夫。
不管性善论性恶论还是无善无恶都是片面的,人的本性与意识产生相互作用,意之动几乎都是统一于人性的纯粹之初。就本体来说,可以是完全难于掌控不去想,但是良知告诉我们什么是善恶,格物也就成了要为善去恶,掌控自己,去致良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