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只有认识清代历史,才能明白新秩序诞生之艰辛,从而有助于理解中国向现代社会调整时的艰难脚步!”
关于清史的书籍市面上也非常多,宏观历史的写法居多,而这本《微观清史100日》的微观写法还是第一次遇到。
本书的作者刘澍是世界史博士后,现从事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还在《史学史研究》等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若干。
本书主要是以“日”作为时间单位来叙事论史,选取了“从1644年清军入关至1912年清帝退位”这268年的历史中的100天作为透视清史的窗口。每天以一件主要的事情作为主题,以此来展开,延伸到清史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尽可能还原清代各阶层生活的本能内容。
比如,他在写1661年11月24日,死刑犯郑芝龙被康熙下令处斩人生的最后一天时,就讲述了死刑犯在最后一天的种种遭遇,从而延伸到清代的刑法,以及清朝对监狱的空间建构。
你知道为什么北京人没有人在早晨吃火锅,火锅店也没有经营早餐的吗?原因就是在清代时,死刑犯行刑当天早晨是吃火锅的。
看电视剧时,我们了解到死刑犯在行刑前会吃一顿丰盛的饭。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得更详细,他们在押赴菜市口途中时,是可以随便点菜的,还可以点名要某个绸缎店的衣服穿在身上上路,费用则归刑部出。而且死囚在临死前,是准许家人来送“归阴酒”“长休饭”的。
我们还可以了解到,清代规定,妇女犯罪,轻易不逮捕,在家服刑即可。
罪犯被关押后,无论男女,都要抽签来决定自己住哪个牢房,以免牢头徇私舞弊,给犯人开小灶。
在清代,判处死刑的手续也是非常复杂的,最终的核准会经过省布政司、省督抚、刑部司看、刑部总看、刑部堂议、金水桥西唱名、皇帝勾决8次复核,足见清政府在人命关天的问题上之严谨,正因如此,每年执行的人数并不多。
中国古代执行死刑都是在夏至以后,也就是我们常常在电视剧中常听到的“秋决”,原因是春夏不杀生,朝廷杀人要与万物生长时间相配。
清朝以律法来规训臣民的政治生活,以酷刑来惩罚臣民的肉体精神,以监狱来锁定臣民的活动场域。以公开处刑来警示群众——违反秩序是会遭受惩罚的。
如果你是一位清史爱好者,想要了解更多的清史,这本《微观清史100日》就不要错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