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6日,周一,晚上,北京-东城区新景家园
今天重读《深度工作》一书。
上次阅读是在今年的十一假期,在菲律宾美丽惬意的沙滩边。读完后深以为然,并给自己规划了深度工作时间安排,以期待十一归来,就能完成自己的深度工作转型,战胜浮浅工作。
然而两个多月的时间过去,自己并未在深度学习这件事情上有太大的进展,反倒是开始要求自己每天写1000字文章的这几天,开始了“深度学习”。
书中指出,“知识工作者之所以远离深度工作,原因显而易见——网络工具”。
然而就我看来,绝不仅仅是网络工具,最主要的,还有我们天然的喜欢简单而又容易快速有反馈有成就感的事情。我们喜欢让自己变的忙碌,或看似忙碌,有时候甚至被这种忙碌所感动,觉得自己好辛苦,好努力,然而真正衡量工作的价值,往往又与预期相差甚远。
就我自己的工作来说,本是一个强调专业方案和解决思路输出的岗位,却沉溺于各种开会、沉溺于快速响应各种需求协调解决各种问题或突发事件。因为这些事做起来容易,完成它也容易,同时让自己觉得特别被需要特别有价值感。
这导致不仅是“深度工作”,任何深度的东西,对自己都变得很难,“深度学习”、“深度交流”、“深度理解”……通通没有耐心,完全进入了“浮浅”的状态。不是没有时间,也不是不能专注,就是无法深度,比如看文章,就扫过,没有思考。(貌似已经很久没有认真仔细读过一篇微信文章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思考了。)
“在极度浮浅的状态下读过足够的时间,将永久性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所以,要恢复“深度”的能力。
1. 从小处开始行动。
恢复深度学习,先从逐字阅读开始。从周六给自己提了【3年成长计划要求】后,开始阅读“首席组织官”的微信文章,强迫自己逐字阅读,竟也在一篇文章中,结合自己当下的组织环境,梳理了好几条要点。
恢复深度学习,也从偶尔的背诵开始。昨晚开始读熊逸的《春秋大义》,部分语句开始尝试背诵,虽然今晚已完全想不起来昨晚背诵的内容,但长期坚持总有效果。
2. 用输出倒逼输入。
以时间规划来安排深度工作时段,进而想要达到深度工作的逻辑,事实证明是不靠谱的。规划的时间里,坐在那里,注意力仍然很容易转移到浮浅事物上去。就如我自己,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给自己规划到每天上班前一个小时的深度工作时间,并为了这段时间,每天早到办公室一小时,然而,并没有什么成效。我做到了每天早到一小时,但这一小时依然没有变为深度工作时间。
还是从周六给自己提了【3年成长计划要求】后,为了每天1000字的输出承诺,必须深度的来阅读、思考,确保自己有产出。(今天虽然才第三天,但已经开始有不知道要写什么的烦恼,不得不抓紧一切的缝隙时间开始找选题,看材料。就像今天的重读《深度学习》,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选题。)
所以需要的是输出承诺,而且是有激励性的承诺。虽然自己的每天1000字输出并没有公开,但我自己心里已经给自己定了一个小小的里程碑:等到坚持到第10天的时候,就要和自己的闺蜜团们说。
3. 辅之以习惯化。
最后就是还得将“深度工作”或“深度学习”变为一种习惯化,习惯化后消耗的意志力非常小,就容易变为一个长期行为。
包括时间上的习惯化、内容上的习惯化、场景上的习惯化、动作上的习惯化……甚至是养成以一杯喜欢的咖啡来开始深度工作的习惯。(自己好像已经有这个习惯了,喝完咖啡就觉得有状态,而且必须是买的,不能是茶水间咖啡机的那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