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知乎上有人问: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有人不禁调侃道:朋友圈。
看到这个问答时,不禁感叹网友的神逻辑。的确,每年父亲节、母亲节,朋友圈满屏幕都是二十四孝子,字里行间情真意切,无数点赞令人感动不已。
感动,感动,光有感还不行,最重要的还是行动。并非全盘否定在朋友圈发祝福的举动,只是换个角度想,朋友圈里那些走心的文字,我们的父母真的看得到吗?
人前孝顺的你,在人后在父母面前,果真那么一致吗?
未必。一个叫博朗尼·迈尔的临终关怀护士,在多年的工作中,总结了人们在生命尽头最后悔的五件事。
其中,除了“没有勇气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排名第一之外,“花太多时间工作,错过孩子成长乐趣、错过家人温暖陪伴、错过向家人道歉”则位居第二。
回到“在朋友圈孝顺”这件事,仔细想想:我们父母都会用智能手机吗;当他们不会使用时,我们是耐心地知识反哺还是不耐烦地吼:“怎么那么笨?”;我们的朋友圈会对父母设置“分组可见”吗?
心要让你听见,爱要让你看见。你的情,你的爱,如果连当事人都不知道,就是典型的“心悦君兮君不知”的单相思。
02
记得大学毕业典礼上,辅导员对我们的期待之一便是“常回家看看。”
他的这句话不仅是教育我们不忘母校,最核心的还是意在传达:为人子女,要及时行孝。他当时说了这么一段话:
你们工作以后,一定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要常回家看看。不要以为孝敬父母来日方长,我工作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每次见到父母,看到他们苍老的样子,就更加深刻意识到时间匆匆,时间不断为我们与亲人的相聚做减法,让你知道什么叫见一次就会少一次。世界上有一种专门拆散亲子关系的怪物,叫“成长”。
这段话让我想起一个社会调查:有机构做了一个“爱家时间”的调研。调查对象是25—50岁的中等收入群体。调查结果显示:
1.63%的人每年只有不到3次的家庭聚会。
2.每年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平均为78小时
两个数据显示:我们平均每年只见三次父母,而三次见面时间加起来才78小时。
或许很多人和父母相处的时间都高于这个平均数,但不得不说这个平均数令人细思极恐。
我们一天天长大,父母却一天天衰老。时间不会因为我们忙、因为我们远在异乡、更不会因为我们尚未功名成,不能衣锦还乡而停下脚步等我们。
发一百条煽情的动态都不如打一通电话;买再昂贵的礼物都不及你陪伴在旁,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平平安安。
03
《欢乐颂》热播的时候,樊胜美的艰难处境引发了无数人对原生家庭的痛陈,要么是阶层固化、要么是寒门难出贵子。
不可否认,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乃至一生的发展走向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撇去这个不说,没有原生家庭,没有父母,其实我们连感知世界、感受痛苦、批评世界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
如果你是独生子女,家中并无兄长,我敢肯定地说:你的年纪等于你父母的年纪:你20岁,他们就是20岁;你是30岁,他们就是30岁……他们并非天生就是父母,而是从有了你那一刻,他们才转换角色――为人父母。
当我们指责父母的唠叨、指责他们给我们带来种种伤害时,或许当他们对我们说“第一次当父母,余生多指教”时,我们或许会释然不少。
韩剧《请回答1988》中,德善和父亲的关系缓和得益于他们之间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父亲对女儿说:
“爸爸妈妈对不住你,是因为不知道,对老大,要好好教导,对老二要好好关心,对老小,要教他好好做人。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所以,我女儿稍微体谅一下。你在朋友圈那么孝顺,你爸妈知道吗?
也许我们可以指责原生家庭对自己童年的伤害。但如果人到了中年,还一味以原生家庭为挡箭牌,把所有不如意都推给它而不主动努力地去修复,那么你将成为下一个原生家庭的悲剧的侩子手,怨念不断滋生繁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04
中国有句话叫“老小老小,越老越小”。大意是说人越老就越像一个小孩子,一方面是身体机能的退化和衰老让他们回归到幼孩时的各种行动不便;另一方面他们的内心也像小孩一样十分渴求他人的认可和关注。
有一期的《奇葩说》主题是该不该同意父母去养老院,马薇薇声泪俱下地说:“我们的父母都太“懂事”,有时候他们真心说的不一定是真话,那是情话。”
你在朋友圈那么孝顺,你爸妈知道吗?不仅如此,有时候父母说的“狠话”也不一定是真话。“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当父母说出狠话时,其实,字字句句也像尖刀插在他们自己的心上。
几年前,当时年纪尚小的妹妹执意要和她的小学同学私定终生,得知消息后的父母坚决反对,苦口婆心动员多方劝说无效后,我爸终于发出狠话――要和妹妹断绝父女关系,从此不再相认。
那个时候连续几个月,家里一直不安宁。只要提到妹妹的事,我妈是情绪低落,我爸则是大发雷霆,气氛一度很僵,我妹也因此好长一段时间不敢回家。
就那样冷冰冰的关系一直持续了大概一年,直到后来妹妹怀了孕,男方家开始着手筹备婚事。知道一切已成定局,加上期间我们慢慢的劝说,父母终于一点一点地“妥协”,变得“柔软”起来。
我大二那年,妹妹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风风光光地嫁了出去。
那一天,父母眼中的泪光,让我明白:父母所有的狠话其实都不过是“伪装”,所有的反对都不过是怕自己的孩子受委屈……但如果,孩子觉得幸福,哪怕他们自己不舍,也要放她飞,给她自由。
05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写道: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每个不幸的家庭都有各自的不幸。
亲子关系的经营,有“你、我”的正常互动才能有良好的发展。“养儿方知父母恩”,从前父母陪我们慢慢长大。现在,我们陪他们慢慢变老!
爱父母,不应只在手机的朋友圈里。和父母在一起时,别只是埋头做低头族,不要只顾得屏幕里的人热闹而忽视身边的他们,别忘了从手机中抽离出来,把你自己还给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