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讲座时,一位妈妈向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我的孩子每次参加训练营时总是坐不住,东跑西颠地看看这个,摸摸那个……”
“为什么人家的孩子都能注意听老师说话,我的宝宝可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要是将来上幼儿园、上学怎么办?”妈妈的问话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一个场景。
那年我在重庆随访训练营,有个宝宝就是这样,他一会儿跑到门边拧拧把手,向外张望;一会儿吊在墙边的把杆上,像个淘气的小猴子荡来荡去。当老师要拿游戏教具时,他颇为积极地帮忙开柜门,还帮着搬来搬去。当老师让宝宝们涂鸦时,他才不听呢,随心所欲地东抹西描两笔后,就又开始寻找新的活动目标大显身手了。当时这个宝宝的妈妈也忧心忡忡地说:“怎么办啊?这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
其实,绝大多数这样的孩子都是非常正常的,不是只有乖乖坐着的孩子在学习,有些宝宝表现得与众不同,甚至有点另类,那也只是因为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不同而已。
想想,婴儿在我们怀中会有哪些表现?
一种,孩子很好抱,在你的怀里很安静,喜欢你和他说话,当你对他说话时他的嘴唇甚至也在一张一合,像听懂了那样和你呼应。
一种,孩子最喜欢被你竖着抱,你要让他的视线比你还宽阔,如果不这样他就会表现出烦躁,只要他的眼睛有事干一般不会来烦你。
一种,孩子在你怀里扭来扭去,他更喜欢你抱他时能让他用小手去触摸身边的一切,这样的孩子手不“识闲”,对身边的东西都有着必抓一把的欲望,他很难在那里老老实实地坐片刻。
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瞬间,已经传递出孩子学习方式的倾向。
第一种孩子语言交流是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最喜欢的事情是看着我们的表情听故事,这样的孩子将来常会得到“真听话”的褒奖,但有可能动手能力弱。
第二种孩子喜欢用眼睛来学习,单纯靠“听”绝对不行,他需要对你讲的内容有直观的视觉感受,这样的孩子上学后有可能被老师说“上课不注意听讲,眼睛总在东张西望”。
第三种孩子的学习方式是一定要有自己的体验,最喜欢能动手参与的游戏,比如做手工、涂鸦、表演等,即使你认为他做得并不好时,他还是热衷于自己要动手,否则会很难学习和记忆。当然上学后可能会被老师说“上课不注意听讲,总在下面搞小动作”。
所以,不宜用我们的认知简单臆断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是不是有心理障碍等问题,因为孩子可能正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学习呢。
“那以后上学怎么办?”很多妈妈会有这样担心。
想想我们自己,成年后的我们都不可能只是一种学习方式,成长的经历让我们的学习方式是几种方式的综合,有人讲时我会注意听,没人讲时我会自学,再没人讲、没有参考资料时,我会自己动手钻研。
所以,无论宝宝现在有哪一种学习方式倾向,都不说明未来他就是这样一种学习方式,了解了孩子的学习方式倾向,就可以发扬他现有学习方式的长处,引导其不具备的学习方式,当他开始能用多种学习方式了解世界时,请放心,孩子人生潜力的大门就已经开启,你一定会为他成长的速度感到振奋和惊喜。
还是刚才说到的重庆宝宝的妈妈,在了解了上述内容后,不再那么不安了,平和地和我坐在那儿看宝宝在教室里跑来跑去。
每当他经过我们身边时我就会问他:
“去看看老师在让小朋友做什么呢?”
他跑一圈回来说:“画画。”
“那我们一起来画吧!”我又说。
宝宝终于坐下来,草率了画了几笔,接着又跑走了……
“小朋友都在老师身边当小老鼠呢,你要当什么?”
“我当花猫。”
“小花猫要去抓老鼠的。”
“我是大花猫。”说着人已跑到游戏的小朋友中。
“谁来帮老师拿彩虹伞?”老师问小朋友。
“我去!”话音未落,人已跑到玩具柜旁。
“小朋友都坐到彩虹伞里。”
“不,我要拉彩虹伞!”
这个小不点儿和我们一起拉着彩虹伞转圈圈儿,看到小朋友在伞里开心的样子,终于他也坐了进去。
当快下课时,妈妈发现,那个刚上课时东跑西颠的孩子居然能安静地坐在老师的怀里了。
父母可以期待孩子在未来成长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也可以积极引导孩子未来的学习方式,着急没有用,烦恼也没有用。重要的是要了解孩子,发现适合自己孩子的引导方式并坚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同龄人共有的游戏空间,在参与、观摩的过程中他会感受到不同学习方式带给他的快乐和惊喜。
小贴士
l 对以语言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孩子:多对他提问题,引导他去观察、去体验,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
l 对以视觉观察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孩子:让他重复你的话,引导他回答你的问题,鼓励语言交流,同时鼓励动手体验。
l 对以触觉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孩子:父母要控制自己的焦虑感,用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引导宝宝听讲话和阅读的兴趣。
l 最重要的是:注意正向鼓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