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中说:“我们了解历史有两个途径:一种是通过文字了解,比如历史典籍。另一种是通过文物,也就是考古发现来印证。相比之下,自然考古发现更有说服力,因为口说无凭。”
而考古这个事情,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了的。因为他不仅仅是你能吃得了苦的事,更重要的是你得耐得住寂寞,甚而对古文化的全面掌握。
而《考古那些事儿》这本书是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渊博的知识,用十四件事来说明考古人的真实、艰辛以及在考古中的趣事等。
这本书的作者是黄大路,公众考古推广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任职。参与了很多大墓、遗址的发掘工作。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考古人人前辉煌,人后“恓惶”。
01 什么是考古人
1. 考古人很轴。
在本书的开篇“玉龙寻踪”,为了核实玉龙的出处,考古人员奔波了整整两年,费尽周折找到了捡到玉龙的当事人的家,可当事人已经去世。当事人的儿子说,他家离捡到玉龙的地方赶着驴车抽一袋烟的功夫就到了。为了找到玉龙的确切地点,考古人员和当地人借来驴车和烟袋,真真实实地走了一回。
2. 考古人吃苦。
考古人的苦不仅仅是在体力上苦,精神上也苦。在考古工地的现场,挖土一般都是雇来的农民工,直到见到文化层后,考古人才亲自上手。脸朝着黄土,背朝着天,在坑里蹲上一个月、两个月是常有的事。
考古人在精神上的苦多是寂寞。现在好了很多,做完手头的事,可以看看手机,给老婆孩子打个电话。最开始的时候,想看个报纸都难。
3. 考古人天然。
因为考古人在野外待得多,身边都是纯净的大自然,时间久了,都会被大自然的纯净感染,让自己变得不再世故。
还有一点就是与祖先对话,绝对不能有心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所以,就注定了考古人的天然。
02 考古人的艰辛
我们都知道,不论什么工作,都是艰辛的,然而考古人的艰辛是我们很多人都无法想象的。
就拿在雪山中探寻呼图壁岩画这件事来说,他们进山的路都是靠骑马,不仅要照顾马,不能让它吃雪,而且还要预防狼等动物的袭击。
爬雪山时,说不害怕是假的,半条马腿都被雪埋住,稍有不慎,就会连人带马地滚下雪山。
遇到河流时,马害怕不敢前行,只能催促。然而在催马前行的过程中时有从马上掉下了可能,到那时,全身湿透,顾不得有人没人脱下衣服就换。
如果骑马技术好,还能跟得上大家,如果只是会骑,那就有掉队的可能,那样会更危险。其实,这些都只是考古人生活的一部分。
他们开车走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都是家常便饭。在野外风餐露宿,也是常事。住帐篷、挤大炕,在外面蹲个个把月也不是稀罕事。
所以,不论任何工作,都值得我们去尊敬,都值得我去保护。
03 考古人的趣事
不管什么工作,有艰辛,也有趣事。考古人也一样,也有他们的趣事。
这不,在新疆木垒哈撒克自治县做发掘的考古人建了一个微信群,群名叫“大王叫我来巡山”。这个微信名的灵感来源于《西游记》。
微信群的发起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巫新华,他也是这次木垒县考古发掘人的领队。
群里面的聊天记录也特别有意思,发掘进度、学术观点、生活琐事、民族民俗,甚至家常理短,方方面面,在这个群应有尽有,而且,只要你在这个群里,都可以畅所欲言。
在这个群里有60多岁的老考古工作者,也有20来岁的学考古的年轻人。而这些人中,谁也没有承认自己是“大王”。如果问谁是大王,考古队的队员说,这个只能意会。
“大王叫我来巡山”,虽然远离了大城市,远离了每天的喧嚣,但是有这么一群可爱的人,一点儿也不枯燥,因为“巡山”,考古人有机会在第一时间见证古代文化,破解疑团。还有就是这些队员都来自不同的地方,凑在一起,热闹。
写在最后
考古不是寻宝,而是在探究历史,重拾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丢失的记忆。
一次的发现,都是在寻找过去文明的痕迹;每一次的发现,都在证明人类的伟大。不是说艰辛就不去做,正因为艰辛,才值得我们去做,去发现古代人的生活,古代人的文化、文明。
考古人对自己的工作,是热爱的。《蒙田随笔全集》中说:“我并不主张担任公职之后又漫不经心,拒绝奔波、演讲、流汗或必要时留血:我个人,我准备为亲爱的友人,并为祖国奉献我的生命。”
而我们的考古人又何尝不在是奉献着自己的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