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缓缓的流过,看似不着痕迹,其实却处处留下了它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信空余时间就应该用来阅读。在空余的时候,我手捧一本书,慢慢读,细细品,做些摘记,写些想法,寻找字里行间的美感,探求文字背后的意蕴。
当下,随着语文统编教材的推行,阅读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这对语文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因为语文教师不阅读又如何去教学生阅读呢?曾在一次讲座中,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说:“语文教师是最会读书的教师。”的确,叶圣陶先生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怎么能教好学生呢?我想,教师要达到“有一桶水”的境地,必须学会阅读,让阅读进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这样才能实现教给学生“一杯水”的理想。
我们会因为生活中的事务而手忙脚乱,找种种借口搪塞自己没有时间阅读。但对我而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静悄悄的夜晚,一切都沉睡了,我坐在书桌前,摊开纪实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继续往下读。这已经是我第三遍读这部作品,可仍就不觉得枯燥、乏味,因为这部作品是考试必考的书目,我要带领学生一起读,并且把这本书读透,掌握阅读纪实文学作品的方法。
每读一遍,都能带给我新的阅读感受和启发。第一次读时,我做了很多的笔记,大致了解了整本书的内容和结构;第二次读时,我着重关注红军长征路上经历过的红色战役和涌现出的红色人物,第三次读时,我更关注作者是如何描写红色战役和塑造红色人物,希望能够梳理出一些纪实文学作品的特点。在三次阅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红星照耀中国》通读任务单,指向每一章的整理。
在任务驱动下,学生完成了第一遍阅读,梳理了每一章节的内容和整本书的框架结构。此外,我更是精心设计了四个专题学习任务,学生在专题任务的引领下,关注作品中的战役、人物等,学习纪实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说出了纪实作品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纪实文学作品的真实性特点,我还让学生将视频资料与书本内容进行对比,进一步明确了采访作为第一手资料更真实,更可信,这也恰恰体现了纪实文学作品的特点。《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整整持续了五周,学生经历了粗度、细读、研读的过程,把书先读厚再读薄。于我而言,也是如此。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我会及时调整阅读的策略,精巧设计任务,彼此陪伴阅读,更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乐趣。
美国作家莫提默·艾德勒在他的作品《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过,“主题性阅读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阅读,要求阅读者就同一个研究主题阅读两种以上的书”。基于此,在整个阅读过程的最后阶段,为了让学生迁移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我向学生推荐了王树增的纪实作品《长征》,要求学生运用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读这本书,关注作品内容是如何体现真实性和文学性。同时,《红星照耀中国》和《长征》在取材上类似,主题上相近,这样的主题性阅读能够让学生收获更多,教给学生如何思考,提升阅读品质和思维品质。
成长是相互陪伴的旅程,阅读也是如此。在之后的阅读活动中,我和学生一起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品析“一位英雄的成长史”;阅读《傅雷家书》,感受“傅雷的爱子之心”;阅读《骆驼祥子》和《平凡的世界》,研究“奋斗与命运”的主题……我们一路陪伴,一路阅读,一路收获,一路成长。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我们的阅读故事才刚刚开始,未来,我们将继续畅游书海,在文字里找寻快乐的源泉,越走越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