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与公众号:职场教练柏永辉,同步更新,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本人,微信号:sinbad840628
---------------------------------------------------------------------------------------------------
在国产科幻小说《三体1》中,有这么一个经典而细思恐极的开局设定,当我们第二遍再来细细品读的时候,会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长达400年的入侵计划】
话说《三体》中,有一个高等智慧文明三体星人因为自身所处环境的恶劣,需要寻找一颗适宜居住的行星来居住,于是乎发现了太阳系的地球,于是大动干戈准备开着舰队想来入侵地球,不过这个时间比较长,得花400年的时间。
不过三体星人的最高战略执行官对这次的长达400年的入侵计划表示了深深的担忧,因为虽然地球人还属于低等文明,但是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地球科技文明的发展速度是加速的:
地球人从狩猎时代到农耕时代花费了十几万年时间;
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文明,花费了几千年的时间;
从工业文明到原子时代,花费了两百年时间;
从原子时代到信息化时代,只花费了几十年时间;
也就是说,越到后面,地球人科技大战的升级速度处于加速升级的趋势。
而三体星人虽然目前还处于高等文明阶段,但是按照地球人的科技发展速度,400年之后,真不知道两者的科技文明谁高等谁低等呢?弄不好这次远征根本就不是入侵,而是过去白白送死。
【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所以方便技术压制,为了不让地球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三体星人开展了“锁死地球科技”的战略计划:
第一个是“染色”:利用科学和技术产生的副作用(比如城市雾霾,大气污染,砍伐森林等),使公众对科学产生恐惧和厌恶。
第二个是“神迹”:通过三体的超文明向地球人展示他们的科学逻辑不能理解的超自然现象,这就是小说《三体》一开始,科学家汪淼无法解释的眼镜中看到的“死亡倒计时”,以及后期的“宇宙闪烁”,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地球的科学思想得到质疑,对应的科学体系面临崩溃。
而最后一步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智子工程”,通过高纬度展开的监控智子,来干扰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们的研究数据结果,所以才有了小说中的一个高能粒子反应数据失效的剧情。
小说中,丁仪和汪淼用了台球桌打台球的比喻,解释了高能粒子撞击靶标粒子的实验始终无法得到真实数据的苦恼,相同的各种参数,不同的结果,让科学家们郁闷到怀疑人生,而其中的数据干扰,就是智子捣的鬼。
因为只要地球科技想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就得从基础科学进行深入研究,只有发现了其中的科学本质,我们才能找到其中对应的规律,达到认知升级的结果。但是三体星人在做的事情就是:停止基础科学研究,否则我们就给你死亡倒计时。
【你看懂了这个隐喻了吗?】
故事讲完了,这个故事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吗?
当然有啊!
你曾经是否认真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你的认知被锁死了吗?
以至于即使在互联网时代,你仍然看不懂小学数学体系一共有多少个知识点,初中数学体系一共有多少个知识点?
以至于宁愿自己辛苦加班,也要拼了命的将自己孩子送到补习班补习数学,让孩子数学成绩好,这样自己可以心安理得说:我做到了尽父母义务的责任了。
你的认知被锁死了吗?
以至于即使在互联网时代,你还是看不懂,只有26个字母的英语,从零基础到同声传译的英语学习,究竟需要花费多少书本,多少时间,多少精力来学习,于是孩子英语不好自己无能为力,自己英语不好也不知道如何学习?
有没有思考过这么一个问题?
我们可是在互联网时代,只要给我们一小笔资金,一点点认真探究的时间,我们是可以用做课题的方式,暴力破解任何一套常规知识体系架构的?我们的老师几乎不会告诉你们,是如何暴力破解的,因为这是他们补课专用的金饭碗,学生们会了怎么办?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当年有个写了《明朝那些事儿》的小公务员,用下班后的余力顺带着把明朝的历史给写出来了,这个让花了几十年研究明朝历史的老学究们面子上挂不住了,纷纷表示不服气,我们研究了几十年了都还没有红,凭什么让一个不是历史专业的人红了?
最后《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说了一句话特别耐人寻味,他说明朝的历史也就319年,明朝的原始史料就这么多,交叉对比研究,打死了也就十多年时间完成。所以究竟谁在偷懒呢?
【你的科技大爆炸能完成吗?】
如何完成从表象到本质的学习认知升级?
其实需要五个步骤:
1)收集数据
2)从数据中甄别信息
3)从信息中分类出不同学科的知识,知道它们应该如何归类
4)在不同学科,不同流派的知识中,找到对应的灵感。
5)在灵感中找到最佳实践路径,得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给你这么多的信息和数据,你就是找不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呢?是数据量不够大吗?还是说你得到的信息不够?其实是因为你没有好好学习专业知识。
因为你没有摸清对应的知识结构,所以你就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应对对应的方法,所以这个就像《光电帝国》书中,学霸特斯拉是这么描述学渣爱迪生是如何做科学实验的:
假设一根针掉进干草堆,爱迪生的研究方案就是用排除法,把干草一根一根捡起来,然后放到一边去,直到把干草捡完,发现针为止,这本来就可以通过拿块吸铁石,分分钟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嘛,这样的科研效率实在是太慢了。
类似这样心灵硫酸的例子在《这辈子至少要做一个傻瓜》的“无农药,无化肥培养法”的果农木村爷爷这边得到了验证,因为他是高中毕业生的知识水平,所以他在试着用化肥替代方案的时候,真的是着了魔的使用各种替代解决方案来给苹果树增加养分,但是稍有化学常识的小伙伴都知道化肥的主要构成是氮磷钾,如果不用化肥给果树施肥,那么就得找到各种有氮磷钾的替代方案的肥料,结果木村叔叔却用咖啡,酱油,绿茶,香烟烟叶,各种奇葩的方法来施肥,苹果树被弄死弄残一大半,结果书中居然歌颂木村爷爷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
【同样你的学习计划也被锁死了吗】
我在接触大量生涯案例的过程当中,无一例外是基本功不扎实,然后不去做主线任务,忙着开支线任务的职场人士,因为不高兴看专业书籍,也看不懂晋升路线,所以只能在职场外开辟支线任务来累积经验,殊不知职场外的竞争更加惨烈,你免费玩玩还可以,你收费看看有多少人能买你帐?
同样还有不少阅读爱好者们,开口闭口就是未来,趋势,人工智能,互联网思维,机器学习等高大上的思维,然后一会儿参加这个商学院,一会儿参加那个付费频道,自己忙得不亦乐乎,以为自己捡到宝,占到了大便宜,但是你能有对应的消化肠道功能,来消化吸收这些知识吗?
但是我说一句打脸的话可能大家听了会不喜欢:假设这些趋势和未来的知识体系架构是没错的,他们代表了未来,那么你当前是在BAT公司呢,还是创业人士,还是时代弄潮儿呢,还是只是在国企里面,在普通公司中拿着普通岗位的普通收入层呢,这两者之间的知识差距是多少?你如何去跨越未来知识和当年你所在行业之间的这个知识鸿沟呢?你如何向其他人解释这些知识到未来有什么用呢?
所以你是真的在认真学习,还是只是一个逃避主线任务,以学习为借口,逃避主线任务的“低质量爱好者”呢?
那如何判断你是不是“低质量爱好者”呢?只要计算一下:你投入到培训班里面的钱,花钱买的书,报名参加的培训,对应的成本有没有回本就知道了,在这里有多少人躺枪啦?
只要你不扎扎实实打好专业知识体系领域的绵密知识网来过滤吸收新来的知识,你一定学不会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你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海量信息所干扰,到最后结局还是一样,在一个自high的状态下,一年又一年的重复循环着自己认为自己很努力的事情。
【你的科技大爆炸开始了吗?】
如果你已经扎马步认真完成了三到五年的基本功积累,那么只要你的知识基本功还过得去,你一定能开始将各种知识条件组合开始模块拼接再创造,所以你一定会完成从“知道人事”到“输出份子”和“应用份子”的转变。
而我2016年最大的改变,就是读的书开始越来越少,笔记开始越来越多了。
【知识不是用来get的,是用来改变自己人生的】
很多小伙伴一直在说:哇哦,又听了好多干货,又get到这么多新技能。。。
那么我再进一步说一下:这些新技能帮你改变了你的命运,帮你改变了你的命运了吗?如果没有,你需要了解一下这些技能是不是无用技能?
【结尾】
如何达到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的地步?
从认为自己懂了,到真正做到的10个不同层次,希望对大家的未来有所启发
1)认为自己懂了
2)到能够机械地说出来
3)到能够以自己的理解说出来
4)到能够对别人说出来
5)到在不同场景下、面对不同人说出来
6)到面对自己和他人不同的情绪时能说出来
7)到自己在对应的场景能够应用出来
8)到自己能灵活运用到不同场合
9)到自己能够灵活运用到跨领域(理财上学的在朋友交往中用、工作中学到的在投资上用,等等)的场合
10)到这些知识促使自己在生活中发生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形成了看得到的改变。
你的学习层级,达到第几层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