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让你的努力不白费

如何让你的努力不白费

作者: iDevOps | 来源:发表于2019-08-20 21:08 被阅读0次

    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让你设计一个登录功能,你会怎么做?

    我曾在公司内部做过这样一个练习,我扮演客户,让大家帮我设计一个登录功能。同事们一听就高兴了,登录不就是用户名加密码嘛,我熟啊,我还可以设计出验证码、找回密码、第三方登录等等功能。

    更有个别动作快的同事,甚至已经开始设计数据库表,考虑用Redis做缓存了。整个过程下来,大家彼此讨论得热火朝天,唯一没人理会的就是我这个“客户”。

    讨论结束,扮演客户的我告诉大家,作为一个“土豪”,我打算做一个打车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号接收验证码的方式进行登录。你可以想到,同事们一副“被套路了”的表情。是的,他们设计那套用户名密码登录完全是对不对题。

    虽然这是一个简单的练习,但反映的却是我们日常中对的真实工作场景:许多人都是刚刚听到别人要求做的一个功能,就开始脑补接下来的一切。导致的结果,就是付出的努力毫无意义。

    那么问题出在哪呢?因为我们欠缺了“以终为始”的思维习惯。

    一种反直觉的思维方式
    以终为始,就是在做事之前,先想想结果是什么样子的。

    说起来很简单,但做到并不容易。因为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是线性顺序的,第一步做完,做第二步;第二步做完,做第三步。

    这也情有可原。我们人类都是从远古时代演化而来,在那个食不果腹的时代里,倒着思考的用途并不大,人们甚至不确定自己

    能否见到明天的太阳。几十万年的进化留给我们很多短视的行为和思考习惯,因为这样的做法最为节省能量,把目光放长远是需要额外消耗能量的。

    “以终为始”是一种反直觉的思维方式,是大多数人不具备的。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有趣的现象。

    比如,大学毕业时,有很多人想考研,如果你问他为什么要考研,得到的理由通常是为了找个好工作。但考研真的能帮他找个 好工作吗?不一定,因为找工作和考研根本就不是同一棵技能树。

    如果真的是想找个好工作,那你就应该了解工作的要求是什么,怎样才能掌握工作要求的技能。

    从后从这个⻆度出发,你会发现考研只是通往工作诸多道路中的一条,其他的路径也是可以到达的。比如,你应该找个实习的地方锻炼一下职业技能。这就是“以终为始”思考问题的方式。

    回到前面“设计登录功能”的例子,对比“以终为始”的思维,你也许会替我的同事抱不平,他们或许也有“以终为始”的思路,只不过,他们的“终”和我这个客户的“终”不一样罢了。这就要说到做软件,本质上是在构建一个“集体想象”。

    想象的共同体
    如果你读过尤瓦尔·赫拉利的《⼈类简史》或《未来简史》,有一个说法你一定不陌生:想象的共同体。作者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集体想象”,无论是国家、宗教,还是法律、习俗,都是人们达成的“集体想象”。人类就是认同了这些“集体想象”的一个共同体。

    我们这些做软件的其实就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这个“集体想象”就是我们要做的软件,任何想象都需要一个载体将其展现出来,我们编写软件的过程就是将这个“集体想象”落实的过程。

    既然是“集体想象”,那么在载体将想象呈现出来之前,我们的想象很难统一起来,都或多或少存在差异。

    所以,任何事物都要经过两次创造:一次是在头脑中的创造,也就是智力上的或者第一次创造(Mental/First Creation),然后才是付诸实践,也就是实际的构建或第二次创造(Physical/Second Creation)。

    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其实就是在于第一次创造没有做好,就进入到第二次创造。所以,我们在工作中会遇到很 多“惊喜”,准确地说,是惊吓。

    相对于第一次创造,第二次创造是一件成本很大的事。我们知道,软件开发最费时费力,一旦投入大量精力做出来,却发现与 理解偏差甚大,所有人都会欲哭无泪。

    所以,在动手做事之前,我们要在第一次创造上多下一些功夫,将相关各方的“集体想象”统一起来。以建筑为例,就是先在图 纸上构思各种细节。对应到做软件,我们也可以做很多事,比如:

    1. 要给用户看产品的样子,可以用原型工具把它做出来,而不是非得把完整功能开发出来;

    2. 要呈现服务接口的样子,可以用模拟服务器搭出一个服务,而不用等后端全部开发完毕;

    3. 要让程序员知道要开发产品的细节,可以在任务上描述出软件各种场景给出的各种行为。

    再回到前面“设计一个登录功能”的例子上,我的同事们在构建的其实是他们自己的想象,而不是我们共同的想象。这其中最大的一个区别就在于,没有人会为他们自己的想象买单的。

    所以说,他们看到的“终”不是真正的终,只是一1个自我的“终”,至于看到什么样的“终”,这取决于每个人的见识。

    对做软件的人来说,我们应该把“终”定位成做一个对用户有价值的软件,能够为别人带来价值,自己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至此,你对“以终为始”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有了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在工作中怎样运用它呢?

    规划和发现
    软件行业有很多英雄传说,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连续奋战一段时间,写好了一个软件,在上线前夜发现了一个问题,然后冒着“不成功便成仁”的风险,通宵达旦解决了问题,一战成名。

    这种故事听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但仔细想想,为什么总在最后时刻发现问题?除了时间压力确实大的情况以外,大多数情况, 他们还是在开始没有想好就动手了。

    在团队内部,我一直坚持“以终为始”,让大家在执行任务之前,先倒着想想再动手规划,这样规划出来的工作更能瞄准真正的目标。举一个之前做产品的例子,当年在创业的时候,我们打算做一个物联网开发平台,但具体应该做成什么样子呢?

    有了“以终为始”的思维,我们考虑的是别人会怎么用我们的平台。我们设计的方式是,用户到我们的网站,阅读相关文档,然后参考文档一步一步照着做。

    这其中的一个关键点是:文档,特别是《起步走》的文档,这是用户接触我们这个平台的第一步,决定了他对我们产品的第一 印象。

    所以,我们决定从写《起步走》这个文档开始,这个文档描绘了用户怎样一步一步使用我们的开发平台,完成第一个“Hello World”级别的应用。请注意,这个时候,我们一行代码都没有写。

    写好了这个《起步走》文档,团队的所有人对于我们的平台要做成什么样子,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初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 们可以拿着这个文档,去和外部的人讨论这个尚未出世的平台。

    人类是一个擅长脑补的群体,一旦有人看到了这个文档,他就已经可以构想出这个平台已经存在的样子,进而给出各种各样的反馈:“我认为这个地方可以这样做”“我觉得那个地方可以改改”。

    所有这些反馈都是真实的,因为他们已经“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东西。正是这些真实的反馈,让我们逐渐地锁定了目标。之后,我们才开始动手写代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让你的努力不白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qum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