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认知提升感兴趣的朋友,请务必看下这条:
认知科学的基准之一,就是大脑可塑性,这也是脑科学和心理学领域的共识。
大脑可塑性原理是指大脑具有改变和适应的能力,这意味着大脑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和体验来重塑其结构和功能,以适应新的环境、需求或情境。
这个原理表明,即使在成年后期,大脑仍然可以发展和改变,这为个人的学习、记忆、技能习得等提供了机会。
这种原理的最常见应用,就是学习和训练,以及脑损伤的恢复。这部分有很多的观点和结论,在实践中通常与符号学、语言学等认知科学细分领域强相关。
我就推文评论区中出现的评论,说一些比较重要的,日常大家可能用得上的:
1、语义、语料与逻辑。
在语义范畴使用上,过多使用大范畴词汇,语义模糊不清晰,会导致大脑神经元的独立精度下降而导致趋同性,从而造成对环境、情景的分类和思考能力潜力变大。
非黑即白的二元论而不是辩证思维,也会导致这个效果。
以上两种情况,可以理解为样本集输入劣化导致神经元过拟合。
因而词汇量、语言精确使用、逻辑能力、是否习惯长阅读,都会影响大脑的算力支撑强度以及情景想象能力(这与创造力及解决陌生领域问题的能力强相关)。
2、样本集的劣币驱逐良币。
在大脑可塑性训练中,外部输入的信息(文字、情景、逻辑、抽象、解读等等)样本集的数量(可以视为训练次数),决定了神经网络的当前状态。
在信息时代,信息流传播力的主要指标是向下兼容性和情绪共鸣,劣质信息如果不加筛选,其数量(或次数)远超过优质信息。
因此,当劣质信息样本集足够多的时候,人的神经网络会被重塑为较低的可用性。
大白话说,如果没有筛选能力,人接触的新媒体信息越多,思维能力越差。
3、用进废退。
这个很容易理解,跟肌肉一样,不经常使用和锻炼,就会衰弱。
所以,人要保持终身的清醒,就不能停止优质样本集的摄入(可以理解为终身有效学习)。
4、大脑算力的动态分区。
大脑的神经元被默认划分用于某个领域的各种区块,但如果该领域的信息进入没有被激活,或算力使用非常小,那么经过一段周期,该部分神经元会被划分到其他领域。
因而,如果一个人的信息样本集摄入在某些领域被屏蔽了(生理、习惯、伦理、教育缺失、心理问题等等都会造成此类情况),那么他的大脑就可能被塑造成,在短期内,对此类领域几乎没有算力。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自己“天生”不爱看书,或者“缺乏”某某天赋,甚至觉得中国人都是邪教徒,实际上,是因为幼年在这个领域根本没有足够信息摄入,导致大脑把相关的神经元划分给别的领域了。
这也是为什么专注于某个领域的人,会在一些其他非专注领域显得非常傻。
这都是可逆的(在良好的心理辅助和实践训练之后)。
就写这些吧。
人被训练的上限非常高,只是多数人没有这个意识、资源和好的导师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