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里的墙——心智模式
我们经常以为,我们亲眼看到的就是事实和真相。如果我们碰了壁、倒了霉,那是因为外部条件还不够好,限制我们的是世界现在的样子,是物质文明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作者古典认为,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看到的东西。真正限制我们的不是现实世界中触摸到的墙,而是思维里看不见的墙,也就是我们的心智模式。人脑和人脑的物理差距并不是很大,但是因为心智模式的不同,运行起来的效果就会有巨大的差距。人和人智商的差别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大,现在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是一位美国的数学家,他的智商达到300,但是也只有正常人的两倍多一点。可是人和人在能力上的差距可不是一倍两倍可以形容的了。怎么来解释这个现象呢?与其说是智商的差距,不如说是人和人心智模式的差距。
心智模式——人脑的操作系统
那什么是心智模式呢?用李笑来老师的话说,心智模式其实就是一套我们人脑的操作系统,就像电脑里的Windows系统。再简单点说,就是对于一些事物我们如何看待和处理。举几个例子:早上起了床,你是先刷牙,还是先洗脸?洗漱完是在家吃早餐,还是在路上买了边走边吃?到了单位,见到老板,你是热情洋溢地跟他打招呼,还是远远看见他就躲着他走?自己有了一些积蓄以后,你是打算把钱存在银行,还是放在手机理财软件里,还是准备炒股票、买车、买房呢?如果你每个月挣的钱足够养活一家人,你是希望你的太太继续工作,还是让她专心致志地做一个全职妈妈呢?所有这些我们看得到的行为和决策,都是由心智模式决定的,有好的也有坏的。
心智模式的局限——三种来源
作者给我们归纳出了心智模式的3种来源: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和推理归纳。
心智模式的第一种来源,直接经验,就是我们对世界的直接体验和观感,小时候被狗咬过的人,长大以后对狗抱有恐惧心理是很容易理解的;而从小和狗狗亲如一家,和爸妈一起抚养过、亲近过小狗的孩子,长大以后对狗也往往比较友善。
心智模式的第二种来源,间接经验,就是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得的经验,比如很多人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久而久之我们就信以为真,自己和法国人、德国人打交道的时候也会抱有这样先入为主的成见。但是我们反过来问:难道这世上就没有一个浪漫的德国人和一个严谨的法国人吗?显然间接经验也有它的局限所在。
心智模式的第三种来源,就是推理和归纳,有很多人会说,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性格问题,不容易取得大的成就。听起来好像是有些道理,别人家的孩子从小都是在父爱和母爱双全的环境中长大,而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可能只体会过来自父亲或者母亲的关爱。但是这种推断真的成立吗?有很多取得巨大成就的名人都来自单亲家庭,远的有孔子、孟子、成吉思汗,近的有鲁迅、胡适和老舍,在外国,我们熟悉的牛顿、安徒生、马克吐温、卓别林、萨特、奥巴马,都是在青少年甚至幼年时期就失去了父亲,但是他们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见我们日常的推理和归纳得出的心智模式也有它的局限所在。
突破心智模式的局限——不断升级
既然这3种来源都会造成我们心智模式的局限,是不是我们就没有办法破解掉这些局限,得到我们想要的人生了呢?当然是有办法的。作者指出:心智模式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它是可以不断升级的。如何升级?通过改变我们对过去的消极看法,进而对我们的行动和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步。
他举了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的例子:一般人都认为,出身贫寒、体弱多病、文化水平低,这三件事只要摊上一件,这辈子想要出人头地就没有机会了,但是松下幸之助很不幸,这三件事他都赶上了,可他却一点也不悲观,他觉得托贫穷的福,自己很小就会做擦皮鞋、卖报纸这些苦工,得到了宝贵的人生经验;而正因为自己从小体弱多病,才会重视锻炼身体,到了老年也能保持强健的体魄;他小学都没有毕业,所以他才会特别重视学习,一生中不断地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提升自己的认知。你看,松下老先生的心智模式特别的了不起,就在于他看待过去的视角和大部分人都不同,这种模式帮助他积极地筹划未来,把过去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未来的有利因素。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不断地升级自己的心智模式,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不幸的根源——受害者模式
在个人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层面上,你的快乐和幸福可以由你自己来做主。过去人们常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快乐不快乐不是你说了算的。如果你想获得幸福,一定要多听爸妈的话,爸妈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按他们说的做你就能获得幸福。而作者认为:只要你摆脱受害者的模式,快乐就是你能做主的事情。真正的幸福不是老老实实接受父母的规划,而是你用自己的方式找到幸福,实现自我,父母也会真正地快乐。
关于快乐,作者指出:很多人的生活阴晴不定,偶尔快乐,却常常痛苦,原因就是他们一直没有摆脱受害者模式。他们觉得自己心情变得不好,一定是外界的原因造成的,而不是自己的原因。他们以为换个环境,就能改变生活,于是从一个地方换到另一个地方,从这个人身边换到那个人身边,却并没有更加幸福。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跳出这种模式,真正掌控自己。
为什么我们会沉溺在受害者状态里呢?因为很多人都会享受这个过程。他们可以推卸责任、保住自己的面子,比如小孩子考试不及格,他觉得不是自己不好好学,而是老师讲得不好;大人有时候工作没有按时完成,不是不求上进,而是昨天任务太多,太累了。受害者喜欢把一切责任都推卸出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结果他们活在自我欺骗的谎言里,一事无成。另外,受害者因为自己被欺负过,所以欺负别人的时候也感觉理所应当,好像全世界都欠他的一样,然后就可以安心做坏事了。受害者还可以利用受害来轻松获得别人的同情和帮助。比如有些女孩子知道自己假装可怜无助,就会有男生来主动帮忙,结果是自己只会懒惰、撒娇,一旦没人帮自己解决问题,就会怨恨整个世界不来救她。这样的受害者模式,放弃了自己能做主、能掌控的部分,把自己生活的喜怒哀乐都交给别人做主,结果就是害人害己,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真正辛福的心智模式——掌控者模式
作者认为,要获得真正的快乐,一定要摆脱受害者模式,进入掌控者模式,掌控你自己的人生。任何人在面对不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的时候,如果能够不抱怨、不推诿、不妥协,掌控自己的生命,努力解决问题,就能够掌控生活中的不如意,甚至可以改变他人的生命,走向真正的成功和快乐。
关于幸福,作者古典认为,没有人能代替你感受到幸福,你的幸福是独一无二的,不是父母或者任何人能为你设计出来的。不要活在父母为你设定好的剧本里。如果你只会按父母的安排去选择工作、选择生活,最后你会发现,自己其实过得并不幸福,连带着父母也会觉得亏欠了你。这是一场双输的游戏。如果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找到幸福,即便一开始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当有一天他们看到你对待生活充满了热情、你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快乐,他们也会为你感到由衷地高兴。
参考资料《拆掉思维里的墙》刘家琦解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