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你明明看了一些书,但是日后回忆的时候却脑袋空白,想不起自己看过什么,或这些书对你产生过什么影响。
以下的场景你是不是很熟悉:
你看到一本似曾相识的书,可是脑袋里首先蹦出来的却是:我看过它吗?
如果你看过,接下来可能还会有这样的疑惑:这本书讲了怎样的内容?
它对我产生过什么影响?
……
你的头脑卡壳及陷入懵逼状态。所以有时候也禁不住要怀疑:读书真的有用吗?
是读书这件事本身没用吗?当然不是,你看那些杰出的企业家,高手,哪一个不是养成了长期阅读,甚至一年读上百本书的习惯。可是他们学识渊博,见识非凡,聪明通透,在阅读中收获了大量的知识、灵感及人生智慧。所以问题不在于读书本身,很可能是我们的方法不当。
说一下我自己失败的读书经历:
在我读书时期,为了提升自己的文采,就抱着功利的心态读了“很多”书。除了《红楼梦》、现代杰出的文坛女性代表,比如张爱玲,三毛,严歌苓等,我几乎通读了她们所有的代表作。像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等,三毛的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还有严歌苓的《少女小渔》、《天浴》、《雌性的草地》……自以为花了很长的时间比别人读了更多的书,可是当有一天看到我们班上一个女同学的桌子上放了一本严歌苓的《无出路咖啡馆》时,我只有惊讶于自己原来阅读过,竟怎么也想不起来它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样的情况发生了一次又一次,也让我自己对读书这件事心生挫败。也就是,我们貌似看了很多书,但却对任何一本书都缺乏发言权,甚至难以说出一二三。这是不是一件挺悲哀的事?
意识到自己过去的读书习惯收效甚微,我对如何有效阅读,有效学习等信息就显得特别感兴趣,还专门查找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其中,有一本名叫《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书就给了我很多启示。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是由日本作家奥野宣之所著。奥野宣之本来就是一个强烈热爱阅读,并在阅读中取得巨大收获的人。他通过长期的研究和亲身实践,总结了阅读的最佳打开方式,并在书中作了非常全面和系统的介绍。
他认为,阅读应该包括完整的五个步骤,那就是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和活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20453473/3332d848d0e0a1dc.png)
而每一个环节,他都在同一个笔记本里记录信息。
在整个阅读中最核心和重要的环节,就是写读书笔记。奥野宣之做读书笔记的方式,其实就是日本工匠精神的强烈体现,或者说和日本人善于整理和收纳的思维逻辑不谋而合。
具体怎么写呢?他的读书笔记,在我理解就是一次对书的二次创作:既有触动他的原汁原味的作者的观点/即摘抄;同时写下自己的感想/评论;还记录和粘贴跟这本书相关的信息,如读书日期,购书地点、作者简介、与书相关的名人的采访、书评、或象征这次读书体验的小物件……他不错过记录跟这本书任何有关联的信息。
通过这样的方式,他让每一次阅读的经历都变得有趣、充实和印象深刻。
我们试想一下,这样写读书笔记的机理是什么?
是不是通过记录的过程,每个读者和书就产生了更多的链接,大大增加了人们对一本书的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摘抄,记录作者的观点、用词、甚至语气,让作者的思想从你的身体流淌过一样,和你的身体和灵魂交汇,书中的知识被你更好地理解、消化、吸收;而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想,就是让你和书进行一次单独对话,通过对书中内容进行推敲和升华,让知识真正融会贯通。
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我们自然能够轻松理解、掌握书中的内容。而那些读书只是随便看看的习惯,可能很爽,也很轻松,可是没有经过头脑的刻意练习-即对书中知识的思考、记忆和提炼,即使读再多的书,读了和没读又有什么区别呢?
当然,读书并不是写完读书笔记就了事了,还有最后的环节-即活用。活用,就是指把这一次读书体验利用起来,将其转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具体就是通过不断重读读书笔记,对知识进行反复的“精细咀嚼”,让它更好地消化;并通过对它进行不断的更新、补充和完善,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想和深刻见地,同时进行思想或原创文章的输出。
一本书就是这样实现了最大化的吸收和利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20453473/8a82a32b04890840.png)
作者在书中对阅读还提供了非常多的方法和建议,比如如何利用笔记进行选书和购书;读书笔记每周做一次比较好;写读书笔确实是件费时费力的事,但难易程度应该因人而异,笔记内容可以是详细深刻的,也可以只是一个疑问或感叹(总之是你的个人体验和触动),它贵在坚持;让读书体验更充实的19个小技巧,比如读古典名著或难懂的书时,可以先从简易版、或漫画版开始;把正在读的书、准备写读书笔记的书、读完的书区分堆成“山”,就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热情选择同时看几本书或随时通过写读书笔记转换心情……
![](https://img.haomeiwen.com/i20453473/04f1f27e866edcf4.png)
在书中,作者奥野宣之对于读书这件事提供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解决方法,即如何读,如何选,如何购,如何记,如何重读。他还从“心法”层面上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读书的思路:即把读书和写读书笔记当成一种乐趣。他在每一次写读书笔记的时候都怀抱着强烈的热忱,像雕琢一件精品一样:专注、用心、享受其中,让每一次的阅读体验充满了美好的回忆。
那么,这样的一本书,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在哪里?
书中提到的读书和笔记方法,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比如我自己读书的时候,就有抄录名人名言,或自己喜欢的句子的习惯,在当初读《红楼梦》的时候,我自己就摘录了大量的诗词妙句,反复读、反复咀嚼,好像潜移默化也培养了一种良好的语感。但根据奥野宣之的说法,这样远远不够。你必须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否则,读书也只是流于表面,并没有让书中知识内化成你自己的思想,这还有一个坏处,就是很容易对书中内容生搬硬套。我想,现实生活中很多的书呆子,大概就是这样来的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20453473/a9c3b2c8b7254e10.png)
还有很多人,读书画一个思维导图。这种通过绘制出书的脉络和框架的形式,确实让人们清晰看到了一本书是如何表述一个问题的,但这还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对作者的思想产生理解和消化,更没有让你的思想和书进行碰撞。在万维刚的“强力研读”读书方法里,他也是否认了用思维导图做笔记的读书方法的。
所以,写读书笔记真正难的地方在哪里?
1.难在个人的思考和输出环节;
2 .难在坚持;
3.难在“心法”层面。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和认真、甚至爱上写读书笔记的态度来对待,结果肯定是截然不同的。当你爱上一件事的时候,你才能全心投入,才能获得最大的收获。
那么,从现在开始,试一试《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面介绍的好方法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