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到这个世上?为了在人生谢幕之时的灵魂,比人生开幕之初更纯洁一点,或者说,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

家在南方农村,最近一直下雨,想起小时候每逢下雨,奶奶总会说:老天爷又开始收人了。奶奶面对死亡很坦然,就像阿甘的妈妈一样”IT'S my time",面对死亡的来临,能将死亡当作生命的一部分,作为生命最后的归宿。
想起小时,总是害怕黑,也没有勇气面对死亡。小山村十几户人家,一百来号人,每当有老人去世,我总会躲起来哭,因为我能算出我会在第几个轮到我,没有比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更恐怖的事情。当我一位堂姐去世时,我10岁,清晰记得那天也下着雨,看着临时给堂姐做的棺椁,我豪豪大哭,内心真的恐惧,害怕死亡没有按照预想的顺序进行。
后来,村子里陆续有人离世,有两位中年的叔辈没有按照预想的排序,提前走了,也许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没有向小时那样大哭,但心里总有些不适。今年,另一位长辈离世,让我又开始思考,如果有一天,我们都将和这个世界告别,应该怎么面对。于是在未来妻子的推荐下,看了《最好的告别》。工作北京,异居沈阳,也是妻子想让我更好的处理未来的生老离别。
坦然面对年龄大这件事
生命老化的故事就是身体器官走向衰竭的故事。细胞会不断死亡,虽然会不断有新细胞弥补,但总会有一天,某一个细胞的死亡,会导致整体的崩塌。年老是一场屠杀,让你根本没有招架之力,当发生崩塌时,你可能还来不及告别。记忆里,三奶奶走的很突然,上一分钟还在干活,突然一下摔倒就再也没有起来,三姐也是,在工厂干着活,突然就走了。
突然的崩塌,也许是最幸运的,你不用面对听力丧失、记忆力丧失、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生活方式的痛苦。如果真的没有那么幸运,请坦然面对生命的选择。作为儿女,父母不能再从桥那头走进你的世界,我们必须走到他那里去,去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需求,同样坦然面对老人这件事。
不要让老人成为犯人
很多家庭不管是老人还是儿女,谈及老了怎么办时,都会说,送去养老院吧?养老院真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不能,那只是换来了子女们的心安理得而已。养老院里的三大瘟疫——厌倦感、孤独感和无助感,至少在我所了解的中国养老院还没有克服,养老院的考核指标里只有安全,保证老人慢些死亡,但没有让老人生活的更好。老人在养老院会像犯人一样,遵照护理员的指示按照护理员的标准进行上厕所、吃药、饮食标准、作息时间...,他们犹如带着无形的枷锁.。
在《飞越老人院》里,那也许是最好的养老院,但你依旧能感受到这三大瘟疫,当老葛睡到半夜突然的失禁,内心的无助、厌倦让他选择自杀,老周女儿远嫁日本多年不联系内心的孤独,他们被限制去天津比赛、限制饮酒、限制剧烈运动。
作为老人,在他们衰老脆弱、不能再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时候,他们需要自由,我们做的是辅助他们生活。
给老人一扇可以自己控制的门
部分老人会选择在家养老,一方面是物质条件不断优越的一个轮回——当我们极度贫困时,遇到疾病,我们只能在家里等着生命的终结;当物质条件不断好起来,我们在生命的终点时,可以躺在医院接受救治;而当生活富裕到一定程度,我们能聘请家庭医生,最终的归宿又回到家里。另一方面,是老人对家的与自由的渴望,他们希望自己能主导自己做事的优先顺序,可以自由决定怎么安排时间、怎么分享空间、怎么收拾自己的房间。
在养老院,这一切你决定不了,护理不会敲门便进入你的房间、会收走你偷藏的酒或者零食、会强迫吃你不愿吃的药.......。当他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他们就不再要求太多,他们开始淡泊名利,控制愤怒,他们只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被允许保留塑造自己在这个世界的生命故事的权力,自由选择,决定优先顺序。
大限来临,勇敢放手
对于大多数老人,死亡是确定的,不确定是只是时间。当我们无法准确知道还有多少时日时,当我们想象自己拥有的时间比当下拥有的时间多得多的时候,我们会不断乞求医疗奇迹的发生,就像无数彩民幻想能中大奖一样,于是当死的时候,血管里留着化疗药物,喉咙里插着管子,肉里还有新逢的线。多恐怖的一幕,在生命最后的一刻,我们如此的不得善终。同时,这样的一个结果对于绝大多数一般家庭而言,也许即花费了全家所有的积蓄并负债累累,还换上了抑郁症。
而对于即将离开的人来说,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在一段旅行中,一个非常烂的收尾会让你忘记整个旅游的愉快,人生旅途亦如此。这被叫做“峰终定律”。
放弃治疗需要勇气,什么是勇气?是心灵某种智慧的忍耐,知道自己希望什么,害怕什么。面对死亡,我们需要两种勇气,第一种勇气是面对终有一死的事实的勇气——寻思真正应该害怕什么、可以希望什么的勇气;第二种是依靠我们发现的事实采取行动的勇气。世事难料,我们不知道选择是否正确,只有思考所害怕和所希望的事项是否是当下最紧要的——如果时间的长度更为重要,也许你会选择忍受治疗所带来的各种副作用、并发症;如果生命的有个善终更重要,也许你会选择放弃治疗,然最后一刻有尊严的离开。
这本书真的让人触动很大,实在不能全部言表,想要了解更多里面精髓,不妨买一本慢慢品味。
如《朗读者》董卿说的:人这一生早晚会遭遇告别,告别让我们成长,学会告别让我们成熟,而无论是主动的告别,还是被动的面对,告别多少有些伤感,但是告别也蕴藏着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