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圆奶奶”是个57岁的农家妇女,本名王巧英,笔名萧可。“汤圆奶奶”是儿子为她申请微信时用孙女的小名起的网名。她肤色黝黑,身强体健,一看就是一个利索能干的人。丈夫常年在外地工作;成家的儿女,都在石家庄上班,她一人侍弄着十亩地的梨树,每天还要开着电动三轮车赶集出摊卖水果。
汤圆奶奶喜欢写诗,是文友群里最擅长表现自己的一个,每天只要打开手机,她的小诗就会跳跃在你眼前。浅显的语言,无框架的建构,直白的表达,质朴中略显笨拙。有时还错字连篇,可是汤圆奶奶浑然不觉,自信的把诗文发了一遍又一遍,让大家去“不厌其烦”拜读。我总是在兴致高或者无聊时,随手点开看一眼。易懂的内容有些空洞,情感也不大细腻,但她一年365日的坚持让我对她生出几分尊重来。
她在群里晒的收款单据越来越多,纸媒作品的出镜率也越来越高,让我开始留意这个农民身份的汤圆奶奶了。光今年刊出两期的《赵县档案》上,就分别辑录她的小诗《妈妈》,散文《回望岁月,家乡变迁》。《赵州桥畔》上,也有她的获奖小诗《母亲》。翻看这些诗文,语言还是那样浅显,情感却见丰满。我们都被她感恩母亲,感恩社会的昂扬精神感动。
汤圆奶奶爱好唱歌,流行歌曲最拿手。梨树地里锄草,我们听到的是她的歌声。范庄集上摆摊,我们听到的依然是歌声。听她的妯娌说她K歌时,正在煮的饺子都懒得管。她清唱的时候嗓门最高,我得把音量调小了才敢让她开口,那分贝,听着一个激灵,保准不瞌睡。唱起歌来,南腔北调,在不在调门上且不说,绝对是听后没有一个不笑趴下的。
汤圆奶奶是话痨,也是大家的开心果。她时时刻刻在群里说话,有人听,说自己;没人听,照样自己说。她几点起床去梨树地里数花,浇地,我们知道;现在在哪里赶集,吃饭,我们也门清。就是去水司娘娘的庙会上看歌舞,也得把视频发给大家看。她的心中时刻装着自己,也放着这群在诗文道路上指点她的文友们。估计大家对汤圆奶奶最初的印象里都有个“聒噪”印象。时间久了,才发现她闪光的一面,她性情豪爽,性格开朗。做事风风火火,说话就是一阵风。当你还在风里睁不开眼睛,她早刮过太平洋了。一眨眼的功夫,又一个话题重新袭来。
等你习惯了她的存在,等她哪一天真有要紧事闭了嘴,大家都不习惯了。望着群里静悄悄,这个文友大声呼叫“汤圆,汤圆,快出来!”,那个大喊“小汤小汤……”是啊,只要群里汤圆出现,我们几个热闹的就像过新年。
汤圆奶奶热情好客,每天在群里汇报卖货的收入,嚷嚷着请大家吃饭。端午前夕,趁着赶早市进货,跑到大院给大家送来热气腾腾的大粽子。赶上捉爬叉时节,又真诚地邀大家过去体验一把。这个汤圆奶奶,每天几乎24小时的激情在线,让大家忽略了她的年龄。甚至一提到她,就想到了圆溜溜粘乎乎的小汤圆。她像一把开启了大家快乐之旅的钥匙,能调动起所有人的热情。渐渐地,她成了文友群里大家公认的榜样大姐。
赵部长慧眼识人,见她待人真诚、做事执着、写作勤奋,先后写了《劳动之余笔耕不辍,徜徉在文字海洋》《赵县农家女“汤圆奶奶成网红”》两篇文章称颂,汤圆奶奶一夜之间成为网红,连石家庄电视台也专程过来采访她。
今天,我随赵部等人一行驱车来到常信一村汤圆奶奶的家。电视台的记者专访正在进行着。汤圆奶奶还是那么健谈,镜头跟前一点拘束没有,她说她的文学梦八岁那年就有了,因为高考的落榜,一直搁浅下来,她在经商途中不忘看书,一有灵感马上记录。她作品的发表要感恩两个人,一个是偶遇的大学生孙凯云,鼓励她投稿写作;一个是大病四年一直陪伴她走过的同学李足果(现在中医院主治医生)。
当她抱着厚厚一摞报纸走来,我们看到了她13年来发表在各大报刊杂志上的作品,她的执着她的坚持让大家肃然起敬了。要知道,这样一个妇女,每天要独自管理十亩梨园,起早贪黑锄草犁地是她生活的常态,赶集上店也是她每天必做的工作。她什么时间去写诗呢?她回答的非常轻松,“我夜里写,第二天醒来不记得写了什么。”这么诙谐的回答,让大家笑过之后敛起了形容,她的勤奋,我们无人能比!
因为爱好,因为执着,因为勤奋,汤圆奶奶一步一步走到今天,遇到了越来越多文学路上的朋友,遇到了发现她、赏识她的赵部长,遇到了掘人闪光之处,宣传正能量的石家庄电视台。这是汤圆奶奶的幸运,是我们大家的幸运,也是社会的幸运。
当主持人问到:“你自己的文学梦跟我们的中国梦有关联吗?”汤圆奶奶不慌不忙,“中国梦就是让我们老百姓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实现了,也是一个中国梦。我下一个梦就是出一本书!”众人掌声雷动,其执着忘我,永远不知疲倦,永远传播正能量的汤圆精神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汤圆奶奶是众多农民诗人里的一员,他们都在自己的生活中努力着,坚持着,践行着自己的梦想,他们是中国梦里最可爱的人。
但愿汤圆奶奶早日实现出书的大梦想,也愿更多的汤圆奶奶站立起来,手拉手,走出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去寻觅诗与远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