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同学突然叫我去他家聊天,我去了……要回家了,他说:“ 想的太多,做的太少。”——这大概就是与别人沟通的收获吧!
他总是说的不多,大多都像是爱好自言自语的我在诉说什么……,多少次我也不太清楚,唯一不同的是过去尴尬,现在不了。这么长的时间,可能我们已经了解了现在的彼此——我知道他?他也知道我?就是这个样子!至于为什么用上了问号,我也不清楚,就是想用,就是觉得很恰当。
我真的了解他吗?他真的了解我吗?这依然是个问题!
我知道,我老了,不年轻了,但从另外一个维度来说的话,我可能刚刚步入了青春期,如同我一直想写的那篇小说——《27岁刚成年》,这是一个很扯淡的名字,没有隐喻,没有含蓄,有的只是单纯地陈述句。有人会说这是想象,我也希望如此,但哪有那么多的想象!处在这个阶段的我大概就是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些叛逆,有些愤进吧……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自圆其说的胡闹。
然后,我似乎陷入求知与行动的苦恼,正如党同学说的那样——想的太多,做的很少。不知何时,我喜欢看书,看了几本之后,我没法证明自己确实看到了什么东西,确实得到了某种神奇的理解力,大概只是对自己的了解多了一点罢!什么小说,杂文,什么理工科应该看得,不该看得,都看了一些。拿小说举个例子,《追风筝的人》这本书的书名就很有意思,有隐喻,有疑惑,以至于看电影时便深深为之吸引,接着还看了书。再拿《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来说,这是一本科学类的心理学理论书,讲的就是大脑自带的两个系统,名字起得还特别省事,谓之系统1,系统2,只因这本书的作者——心理学硕士——清楚地知道,简单才能给读者减轻负担,加深理解。
我很清楚,知易行难,就像我知道小说读起来就是比什么心理学理论舒服,也省事,关键是不怎么用脑子。结果呢,活成了现在的样子,清醒着,煎熬着,双手迎接着希望,内心却满是抗拒,这大概就是自我毁灭的根源吧!
来到党同学家,他第一句话就很富有攻击性——这恰恰是这段时间喜欢的一种交流方式——:“这段时间都干了什么?有输出吗?”其实,直到最后要走的时候我才知道了输出一次的重要性吧!如果说,想法的输出是行动,那么读书的输出就是让人煎熬的读书笔记吧!
但既然说到这里,我还能说什么呢?我大概只能说:我确实不是万中无一的练武奇才,我是一个平凡的路人!我需要干点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