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是叛逆的高发期,也往往是家长们最头疼的时期。那么,这样“叛逆”标签该不该给他们贴上?
一个人经常很顺从另一个人,突然有一天不听使唤了,这叫叛逆。之所以说叛逆,是因为双方的地位不平等。当“地位低”的打破了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地位高”感到不适应,就说他叛逆了。
孩子跟家长,这样的特殊的地位关系,很自然的就会让父母觉得,听话就是好孩子。可是,当有一天,孩子开始发表自己的想法了,而父母之前没有这样准备,突然觉得孩子这是怎么了,恰巧想到处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想着孩子叛逆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每个人都渴望被平等对待,随着孩子思维的逐渐成熟,他们对事务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此时自己的思考与父母的教育出现了冲突。他们可能也在纠结,到底要不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最后,他们的内在的声音战胜了纠结,开始了不听话。
不听话出现以后,父母非常不适应,用各种方法想重新回到原来那种关系。但此时,孩子会已经回不去了,他要独立,他要捍卫自己的东西。最终,父母判断,这孩子太叛逆了,完全管不住。
叛逆具有两面性,我倒是觉得积极的一面大于消极的一面。叛逆是孩子向这个世界发出的信号,是宣布他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世。这个独立,是思想的独立,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此时,正是需要父母的鼓励并引导的最佳时机。
当然,叛逆的孩子走入歧途的非常多,叛逆对孩子与家庭的危害非常大。如果,我们能认识到叛逆的缘由,并及时的引导,所谓的叛逆就会少很多。
当我们着急给某事定性时,我们往往忽略事情真正的缘由。孩子厌学了,顶嘴了,说脏话了,沉迷于游戏等,我们可能会归结到叛逆。但是,在每件事的背后也都有它单独的缘由。
比如,玩游戏上瘾。这件事肯定不是一天两天才发展成这样,而当我们真正发现时,孩子已经控制不住了,家长也控制不住了,如果此时说一句:孩子很叛逆。很不利于事情的解决。
要做孩子的朋友,能沟通的朋友,让孩子遇到问题第一个想到的是父母。其实,父母与孩子在身份上确实有高低,但在心灵上是平等的。而最真诚的沟通就是心灵的沟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