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栽秧时节通常是不缺雨的。雨季已经来了,三天两头地下着。停停,下下;下下,停停。空气是潮湿的,洗的衣服当天干不了。草长得很旺盛。各种菌子都出来了。青头菌、牛干菌、鸡油菌……稻田里的泥土被雨水浸得透透的,每块田都显得很膏腴,很细腻。积蓄着的薄薄的水面上停留着云影。人们戴着斗笠,把新拔下的秧苗插进稀软的泥里……但是偶尔也有那样的年月,雨季来晚了,缺水,栽不下秧。今年就是这样。因为通常不缺雨水,这里的农民都不预备龙骨水车。他们用一个戽斗,扯动着两边的绳子,从小河里把浑浊的泥浆一点一点地浇进育苗的秧田里。但是这一点点水,只能保住秧苗不枯死,不能靠它插秧。秧苗已经长得过长了,再不插就不行了。然而稻田里却是干干的。整得平平的田面,晒得结了一层薄壳,裂成一道一道细缝。多少人仰起头来看天,一天看多少次。然而天蓝得要命。天的颜色把人的眼睛都映蓝了。雨呀,你怎么还不下呀!雨呀,雨呀!
小时候在家里,最怕的是干旱。天不下雨,那是谁都没有办法的事情。
池塘里有水还好,隔不了几天便要挑着抽水机和水管去打水。田散在各处,因此抽完这里又要换到另外一个地方,平白无故要添出来很多的事情。
池塘里没水了,那才是让人头疼的事情。有一年几家合计一起从水库抽水。动用了两台柴油机,不知用了多少节的大水管,采用接力的办法,费劲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把水送到田里。这一路的“南水北调”,路上消耗的,途中纠纷损失的,总之是耗费了不知多少的精力,付出了不知多少的代价,所得的回报又不知有多少。
农人的辛劳真是让人心怜,如今的老家农村,年轻人日渐稀少,大多去了城市,逃离了农事。雨对他们来说,意义也就没有那么重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