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张国立在《1942》这部影片中扮演了一个财主,他在逃荒时说了一句豪横的话:给我十年,你大爷我还是一个东家!”
我当时很困惑他说这句话到底哪来的底气?怎么做得到?没想到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故事讲述了同时白手起家的黄家和张家,他们既是姻亲也是搭档,在达到鼎盛时期后,张家逐渐衰弱,黄家却走向更高的繁荣。
很喜欢书中形容黄东林应对危机时,作者拿网作的比喻。他说:“我们日常交往的圈子,就好比一个由竹竿构成的保持微妙平衡的网络,用橡皮带紧紧的绑在一起。
当太用力的拉动其中一条带子以致断裂时,整个网络就会混乱崩溃,每一根紧紧相连的竹杆就好比生活中与我们相关的一个人,当其中任何一根完全抽离,我们都会混乱痛苦,直至崩溃,而所有的节点都会暂时松弛。”
东林白手起家、期间应对各种风险和危机以及后来的繁荣昌盛,都在不断加强和调适这张网。这张网到底对他有多重要,我从三点来说。
建立网络
东林第一次生活格局被粗暴的打乱,是他14岁时爷爷的去世,无忧无虑的生活就此结束。由于父亲早在他4岁时就过世了,哥哥成了一家之主。
随着祖父的相继去世、分家一系列事件。家中的财产开始缩水减少,需要另辟天地。
勤劳的哥哥,也嫌弃他懒不下地,在这种刺激下,东林经常去茶馆,有时也与小混混一起参与赌博。在这里他逐渐发现,来往过路的人在这里歇脚时,需要一些茶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14038217/600c2583492ef2e3.jpg)
他在一次赌博中赢了几块钱。就用这些钱从农民手里买些花生在茶馆里卖。
两三年后,拿出所有积蓄和姐夫汾州(张家)在湖口镇开一家店铺。
姐夫行医卖药,东林在店里刚开始卖些花生和酒,后来卖咸鱼和大米。
在这个过程中,东林逐渐脱离了家里的圈子,建立了以商业来往为主的圈子,并经人介绍,娶到了媳妇儿,生活上达到了暂时的平衡。
修补网络
然而好景不长,在家里负责农田的哥哥去世了,留下了妻子和四个年幼的孩子。生活格局被再次打乱,东林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却缺少了哥哥这样一个得力帮手,成为家中三个妇女和六个孩子的依靠。
由于家中没有干活的男劳力,东林要回店里照顾生意,不得不把田地租给佃农。因此也只能得到土地收成的1/4,很显然这养活不了一家老小。
家中,母亲带领两个儿媳纺纱织布售卖,赚取微薄的收入。同时为了节省开支,将最小的女孩子送出去当童养媳。当生活稍微好了一些,他们收回了租出去的土地,家里雇了长工。
这次危机,差不多10年才将生活调试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东林平时在店中,女人们在家中承担更多的责任,构成了新的动力。
像这种家人突然辞世的天灾人祸,是一种偶然的不可抗的力量。我们有时会归结为命运或者是风水不好。
但是他决定了一个人的浮沉。
并非所有的生活,都深陷困境,那些未卷入危机的连接,渐渐使他重新站稳了脚跟。并为他的家庭设置了新的生存格局。
网中一些链接的接口被危机肢解失效,另一些链接会全力发挥作用。…风水不好到极致,生活中的基本网络却完全重现。通过不断调试,再调试,最终成为新的平衡生产单位。
这次危机让东林明白了一点,那就是危机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不断调试,修补破网,来应对风险,可以重新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在接下来的一次次危机面前,他也是秉持着这样一种态度去化解的。与其说黄家(东林)与姐夫张家,在鼎盛时期分道扬镳,不如说在这里就埋下了命运的伏笔。
第二次修补
东林的生活再次被打乱,是为盖新房要用木材而卷入了一场官司。木材是东林的祖父们种下的,但是种的地方是欧氏家族的山上。
当时欧式的先祖,是东林祖父们的舅舅。两家走得很近,舅舅就邀请外甥们把树种在属于他们欧家的山上,一种示好的表现,没想到为以后埋下祸端。
东林给本家的叔叔们打过招呼,得到同意后派人去砍树,却遭到欧家后人的阻扰。双方因此大打出手,还打官司闹上了公堂。
一审下来东林胜出,把欧家人收了监,他们后来给官吏送礼后上诉,又把东林抓进了大牢。
东林是家中的唯一成年男子和经济支柱,他没有其他人可以依靠。入狱之后,唯一的指望是店铺合伙人的姐夫汾州。
祸不单行的是,某天晚上,劫匪闯入汾州的家,劫走了家中所有的钱和账房先生云生,并索要高额赎金。
东林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在监狱里懊恼不已,后悔自己鲁莽。后来在外求学的长子三哥回来,一纸诉状提交到更高的法院,才得以公平解决,赢回了那些木材。
出狱之后的东林,利用商人的关系,在钱庄借了钱赎回来账房云生,生活才得以继续。
这件事情让东林意识到教育、及人脉关系的重要性。想要生活之网更加牢固平衡,就要在关键节点上,有重要人才。
这点从他最小的儿子六哥上学,就能看出来。
六哥上学
一天,在当地颇有名气的颂南来到店里说,他办了一所学校,并邀请他们两家的孩子去他那上学。
颂南走后,汾州开始说起流传的颂南的闲话,说他积累的财产来路不正,并且办的是教会学校。
东林则表示传言未必可信,还提到三哥来信说最近也受了洗礼。并且他认为这是与有影响力的外国人和教会的人建立关系的一条途径。
第二天就送小哥入了学。小哥入学之后,极为不适应,偷偷逃学回家,东林还为此狠狠揍了自己的儿子一顿。
正是他这种重视教育,积极扩展人脉,紧跟时代潮流的思想,为后来的更进一层的鼎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他们家不仅在商界取得了极大成功,他的儿子们在学界、政界和军界都有很好的发展。
由此可见,东林之所以能使家族长胜不衰,是他在经历挫折时总结的这套网络平衡理论:
一、一无所有时,寻求建立自己的事业圈子网;
二、遭遇危机时,不停寻求出路。不断调适网络节点以达到新的平衡;
三、注重教育和人脉关系,加固社会关系网
再看姐夫汾州,此时的张家却走向了衰弱。
结合东林的网络平衡理论,看汾州做了什么导致了这种结果。
从刚开始茶馆相遇,是汾州提出在湖口镇开店的,可见汾州的商业眼光并不差,那从哪里拉开差距的呢?
他大儿子去世,汾州大受打击,开始把店铺生意交给了东林、云生和他的二儿子打理,自己过上了退休生活。
等到二儿子突然去世,他也尝试着回店里上班,发现自己有点多余,店里已经没有了他的位置了。
这个时候,家里乱成一锅粥,直到妻子也去世,留下他平时不太看好的三儿子开始当家时,他都没有意识做点防范风险的意识。
这点和他有点自私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从他独占风水宝地可以看出,他喜欢独享利益。后来,他三儿子从东林店里撤资,轻信别人的话,被小人骗光了财产也可以看出,他的家产并没有分给侄子们一些。
如果说刚开始的大儿子去世,他没意识到风险,二儿子也突然猝死,他明知道三儿子智商不太高,没有那两个哥哥聪明。
但是,他并没有调整产业结构的意识,或者考虑把侄子们也安排进来,降低风险。可见他是没有应对风险的意识的。
当危机来临时,他们怪自己的命运不好,把这归结为风水,而没有意识到,危机是不可抗拒的风险,随时会发生,就算没有后来的小人方扬骗走家里的财产,他也应对不了接下来的其他危机,破产是迟早的事,小人方杨只是加速了这件事情。
番外:用东林的网络平衡理论,看二哥怎样突破困境?
在书中最令人同情的角色就是二哥了(大哥、二哥是东林的侄子),面对自私的大哥,分家时吞竟然吞并了家里四分之三的家产。二哥肯定是不愿意,于是兄弟之间的纷争开始,这种矛盾也泼及到家里的老婆孩子。
这时的家产是和东林分家之后的,从大哥和东林分家时,就可以看出,大哥的精明、自私和贪婪是天生的,并不是只针对二哥一个人。
二哥和大哥的争斗,二哥根本斗不过大哥,没他精明、也算计不过他。到后来,甚至连他们的母亲都被收买,站到大哥那边了。祖母也越来越觉得二哥的无能。
越是在底层的竞争,越卑劣、残酷,同样是与大哥分家这件事,对东林也有所影响,但没持续多久,他就缓过来了,这件事也被甩在身后,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但是这次分家对二哥的影响却很大,几乎是影响了他以后的幸福。如果二哥想要打破这种困局,就需要采用东林的网络平衡理论中的第一条,离开现在的网络圈子,重新建立自己的新的圈子网络。或者向上打破阶层,采取破圈思维。
因为事实证明,比精明、自私,手段卑劣,二哥都比不上大哥,既然这里不是成长的土壤,那就另外为自己觅一片天地,寻找发挥自己强项的地方,不能把时间和精力总耗在这一件事情上,要及时止损。
当然,他也需要改掉他的坏脾气 、犟性格,或者像叔父东林服个软,寻求他的助力,因为东林刚开始起家时,也和他的情况差不多。
这本书与其他的发家致富史不同的是,它有对比,看其他书时,有些重要的点,经常会被忽略。
但是通过两家故事的对比,以及每个人对相同事件的不同反应,很容易判断出哪些是比较重要的关键,不会看了就忘,或直接被忽略了。
东林的平衡网络理论,也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用起来。比照一下,哪一点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路,在生活中用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