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觉寺里有一块很有名的牌匾:动静等观。

大觉寺的“动静等观”是乾隆皇帝御笔所赐的匾额,悬挂于大觉寺无量寿佛殿之上。
这块匾额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它源自东晋僧肇的《物不迁论》:“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
乾隆皇帝的“动静等观”意指事物的动静是相等相对的,动即是静、静亦是动,动中有静,静中也存着动,彼此包容,互相转化。宇宙万物,动静之间,须等量齐观。此外,这块匾额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即“观等静动”,意味着做事不急,可先观望、等待时机,同时静心思考再付诸以行动。这不仅体现了一种对事物动静状态深刻理解的哲学思想,也反映了一种审慎行事的生活智慧。
“动静等观”还是一种哲学观念,它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同时也与佛教哲学有所交融。这一概念主张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同时考虑到事物的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不能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具体来说:
1. 动态(动):指的是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事物的活力和生命力所在。它代表了事物的活跃状态和不断演进的过程。
2. 静态(静):指的是事物的稳定和平衡,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它代表了事物的恒定状态和内在的平衡。
动静等观强调在理解和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事物的动态变化,也要看到事物的静态稳定,两者缺一不可。例如,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不能只关注成绩的提高(动),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积累(静)。只有动静结合,才能取得真正的学习效果和工作成就。
动静等观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它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处理事务时,既要把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也要重视事物的静态稳定,实现动静的和谐统一。
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