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写下这个题目,是为了完成这个读书群的一项作业。 自从本周加入到教师读书交流群,内心便有一种小小的激动,似乎是找到一份新寄托了。
每日忙忙碌碌,工作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似乎填补了我所有的空白,经常在忙完所有一切,疲惫地躺到床上,翻开床头的书,却往往看不了两页眼皮就开始打架了。内心常是懊恼,一个喜爱阅读的老师,每天没有时间读一读书,写几行字,是何等的悲哀呀!也因为此,当我看到朱翠老师的组群读书,便毫不犹豫加入其中,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同行们在一起,互相勉励,互相切磋,对自己应该是一种鞭策。
组长给我们布置的第一篇作业:谈自己的读书成长。看到读书与成长,不消多想,我的思绪会马上飞回到了三十年前的那个农家院落,普普通通的平房,东屋的电视柜下面和衣柜隔开的这一部分,被父亲用来做了简易书橱,用来摆放他为数不多的一些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却酷爱读书,有闲钱的时候也会购买几本自己钟爱的书籍,没事的时候就翻一翻。这些书都是上下册或上中下,对于小学生来说真的算是大部头了,也因此,我对于东屋的那个小书橱充满了向往,但因为父亲的告诫还有那厚重的份量总是让我望而生畏。
那个时期我们的课外读物是很匮乏的,除了课本之外,我唯一能接触到的读物就是姐姐们的课本,她们高年级课本里有很多我百读不厌的课文,除此之外,她们那时还发与课本配套的自读课本,里面的很多文章也是我反复阅读也不觉得厌烦的,《连升三级》里张好古,《高山下的花环》的节选,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保尔筑路的章节,古今中外的这些故事情节都是那么的引人入胜,我会坐在炉边架火的时候偷空瞄几眼,也会在等菜畦里的水流满的过程中翻几页,就不会觉得时间过得太慢,很多个等待的时光中,因为手边多了这样的书,有了这些文字的陪伴,就少了急躁多了淡定。
随着年级的升高,识字量的增加,我开始挑战父亲书橱里的那些大部头了,因为姐姐之前弄丢了父亲的《聊斋志异》,父亲不再允许我们去随便翻他的那些书,于是我就偷偷的看。想想那时才五年级,《红楼梦》《三国演义》里面的内容常常都是一知半解,却依然能够硬着头皮读下去,里面有喜爱的诗词竟还会试着去背诵。体弱多病的黛玉葬花吟诗悲切哀婉,长坂桥边一声虎啸退曹兵的张飞勇猛无畏,我在吭吭巴巴的诗词背诵中慢慢还原着人物的形象,倒也其乐无穷。
虽然是在偷偷进行着大部头的阅读,我想父亲是有所察觉的,但他最终装作不知,想必对于我的阅读行为是默许了的,后来他还和我主动交流对书中人物的评析,所以之后对红楼梦这部书籍,我才有了一读再读的兴趣,也确实有常读常新的收获。他能在我和弟弟院中玩耍演练中听出我又在读《水浒传》了,慢慢的,阻止变成了一种默许,一种鼓励。那个让我敬畏的书橱最终变成了我可以随意拿取书的地方,我的阅读之旅就从那里正式开启。
袁枚说:书非借不能读也。自家存书有限,读起来也是自在从容,快与慢就不太受限制。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了一个阿里巴巴宝藏。邻居家住了几个从内地来的木匠,他们有一个大箱子,里面装满了武侠小说。金庸,古龙这些作家的作品都是成套购买,在做工之余便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我便怂恿弟弟和邻家小弟给我们借阅,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利用空闲和晚上的时光,读了很多的武侠小说。《白马啸西风》、《鸳鸯刀》《雪山飞狐》……很多我现在已想不起名字了,只知道那木匠们的一大箱书几乎被弟弟借了个遍,而那一部部荡气回肠的作品,读后总有让人生出仗剑走天涯的豪气。
不过那股豪气还未退却,我们的兴趣又转移到连环画上了,突然兴起的连环画,就像一股风将其裹挟而至,在这期间,我陆续读了《大卫.科普菲尔》《西游记》等中外作品,这才是最适合我当时年龄特点的书籍,简短的文字配上形形色色的插图,阅读之后意犹未尽,还一一收集起来,现在那些书早已不知去向,好像一夜之间都从人间蒸发了一般,而孩子们的连环画早已换成了装帧精美的绘本,如今我带着孩子阅读的时候早已找不到昔日的感受了。
那个度过了我青少年时期的故乡,那个打着土墙母亲在春夏种满各种菜蔬的宽敞院落,还有那个装了许多读书时光的岁月,是我成长中最不可磨灭的一段珍贵回忆。
怀念那些岁月,尽管物质匮乏,生活艰辛,但对知识的向往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是我身边许多人所共有的特质,感谢他们,给了我有益的影响,让我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书,翻阅这一页页文字之后能看到一个更广阔更多彩的世界,人生因此而变得富有。
期待在这个交流群中与诸多良友一同展卷,交流探讨,收获到更多的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