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最近衡水中学高三学生张易峰在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的节目中演讲引发了舆论的热议,网友们对此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缘何产生呢?
一方面,大多数的国企或者企事业单位,只要是“好”单位,都打上了非“985、211”的学生不招,只有拼命的在高考上取得一个不错的分数,才可能在四年后的就业有一张进入好单位的“通行证”。因此,很多学校的高三班上都打着“多考一分,干掉千人”的标语,考上名校不仅是背负着自己的梦想,还有寒门学子的能够在大城市打拼的一张底牌。
另一方面,由于国家的快速发展,我们这一代的80后,几乎都享受着考试带给我们的教育红利,涌入大城市成为新的中产阶级,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成为大城市的“迁徙一代”。我们在大城市能不仅能享受着大城市的资源比较集中、政府的政策倾斜、创业的环境优良,而且我们的子女不用像我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努力在城市中站稳脚跟,刚开始在大城市奋斗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她们能够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看世界,也许需要花费一代人十年以上的青春才能和大城市的孩子一起喝咖啡。
“唯有考试重要论”难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多样性。只有从根源上解决,打破固有的“锚定效应”,国企和央企断舍离名校为主的招聘,而是以专业素质、综合素质为考评标准,不再让教育成为城市精英家庭孩子的专属游戏,而是以多样性的标准选拔人才。
只有建立合理的评判标准,不以功利性的目的为学习,才能每个人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比如:有些人特长是写作,可能数学或者英语是升学考试的拦路虎,高考选拔人才可以打破原有的标准,专长特别长,其他的科目只要是及格分数就可以。因材施教,符合人才的成长规律。
可见,教育要提升的不仅是社会对名校学生的偏见,更加精细化的选拔人才,如果不究原因的改革,就注定是隔靴挠痒,不痛不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