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评论阿兰・德波顿说:“这样的奇才作家,哪怕是写一把扫把的传记,恐怕都能够写得活灵活现。”在《爱情笔记》里,阿兰・德波顿细腻讲诉了两个人从相遇、坠入爱河、热恋后的倦怠、移情别恋再到分手后的绝望,直至在觉醒后邂逅新恋情的全过程。书中不仅记录了爱情里细腻的感觉,更有深层的哲学思考。
1、关于理想化
每一例一见钟情中都有对爱人品质的故意夸张。这种夸张的赞美使我们只会把精力倾注在一张特定的脸上,这张脸承载着我们草率而神奇的信念,不致使理想破灭。
每一例相爱都是“希望”压倒“自知之明”的伟大胜利。我们跌入爱河,祈望不要在心上人身上发现我们自己的劣性:胆怯、脆弱、懒惰、无信、妥协忍让、粗鲁愚蠢。
如果爱情发生得过于迅速,也许是因为对爱的向往催生了爱人的生成,需要促成了结果。
2、关于潜台词
对于坠入情网的人们来说,恋人的任何言行举止似乎都有了潜台词。每一点微笑的意蕴、每一个词语的含义都如一条小路,通向即使没有一万二千个,至少也有十二个。日常生活可以按其表面意思理解的姿势和话语,现在却要穷尽词典可能有的所有释义。至少对倾慕者而言,所有的疑虑都归结到一个中心问题,如同罪人惊惶地等待判决一般:她/他喜欢我吗?
是欲望使我成为一个侦探,一个不懈的线索搜寻者;是欲望使我成为一个浪漫的偏执狂,要从一切事物中解读出意义来;是欲望将我变成一个符号解码员,一个地貌风景的释义者。
3、关于真实
从心上人身上发现的完美所产生的吸引力,也会引发我们的自卑感,这些真是爱情中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因为感知到自卑,我需要获得一种自己本身并不具有的个性:一种为了吸引对方而去迎合心上人的需求的自我。
如果认为保持真实的自我是个人道德的基本标准,那么爱的诱惑让我在道德考验中一败涂地。
4、关于马克斯主义者
这是典型的马克斯主义者的思想:渴望爱情,但又不可能接受爱情,因为害怕当心上人真实的自我显露出来时,接踵而至的将是失望——一个通常早已产生(也许早在父母怀中之时)但会继续投射到将来到失望。
5、关于不和谐
无论我们在一些方面是多么的融洽,但这融洽不会无边无际。它提醒我们,因为在找到令人欣喜的共性时也要面临危险的分歧,所以了解一个人并不总像一般认为的那样,是产生共鸣、愉快的过程。
6、关于亲密
两人越是熟悉,他们在一起使用的语言越会脱离常用的、词典里的释义。熟悉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语言,一种亲密的室内语,有关他们共同的故事,不易为他人理解。这语言凝结了他们共同的经历,包含了关系进展的过程,使得与心上人的谈话有异于跟他人交谈。
我们共同经历了一些事情,我们记住了共同发掘的事物的含义。不论这些重复的话题多么微不足道,但它们就像水泥块一样牢不可摧。借助这些话题创造出来的亲密语言使我和克洛艾深深认为:我们共同创造了一个世界。
7、惧怕幸福
我们指责对方时的声嘶力竭,以及这些指责的不合情理,表明我们争吵不是因为彼此怨恨,而是因为我们彼此相爱——或者说得更难以理解一点,因为我们恨自己爱对方爱到现在这个程度。我们指责承载着一个复杂的下文:我恨你,因为我爱你。它等同于一个根本的抗议:我恨自己别无选择,只能冒险爱你。依赖于某人的快乐与这种依赖最终带来的恐惧相比黯然失色。
8、爱情恐怖主义
你必须爱我,爱情恐怖分子说,我通过惹你生气或让你妒忌使你来爱我。但是,矛盾出现了,因为如果爱情回归,只会立刻被当作是变味的爱情,爱情恐怖分子必定会抱怨说,如果是我迫使你爱我,那么我不能接受这份爱,因为这不是发自内心的爱。
9、关于善与恶
令人吃惊的是,爱情的拒绝通常是形成在道德的语言中、对与错的语言中、善与恶的语言中。似乎拒绝或不拒绝,爱或不爱,是自然而然地属于伦理学的分支。令人吃惊的是,通常,拒绝的一方被标上了恶的标记,而遭拒绝的一方从此代表着善。
一个人怎么能把权利的话语延伸到爱,强迫人们出于责任去爱?这难道不是爱情恐怖主义的又一种表现?
10、爱情的经验
爱情并非聪明之举,也许永远无法摒弃痛苦,但也永远无法让人抽身其中。爱情的不可避免,犹如爱情的缺乏理性——然而不幸的是,缺乏理性并不是反对爱情本身的理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