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来自语文书的杂记(二)

来自语文书的杂记(二)

作者: 若若星游 | 来源:发表于2019-06-25 21:21 被阅读0次

    高中的语文选修教材是被很多人忽略的宝藏。


    1.《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在读作品时要调动你的热情、你的生活体验、你的知识积累,以一颗爱心和一种发现美的眼光对待文本,从中感受人类的真善美的气息扑面而来,从中发现你的志向信念、你的精神境界发源于涵泳作品的一刹那感动中。

    人称的选择与思想感情的表达之间的关联:第一人称,易于表达情感;第二人称,增强互动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非重点太多以致重点不突出。

    爱有多种,包括自爱、情爱、博爱等。真正的诗人都是“情种”,都有博大的爱情。

    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予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如果一个人在悠长而严肃的岁月中,没失去这个馈赠,那他就是诗人或者作家。归根结底,他们之间的差别是微细的。

    暗示的力量:汉语是一种具有很强暗示性的语言,俗话说“听话听音”,有时就那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隐含了很深的意味,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2.《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严重的时刻

    里尔克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

    无缘无故在世上哭,

    在哭我。

    此刻有谁夜间在某处笑,

    无缘无故在夜间笑,

    在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

    无缘无故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无缘无故在世上死,

    望着我。

    千种易变无常的行为,万般反复不定的思绪,集于我一人之身。

    3.《语言文字应用》

    古代汉语中表示“行走”的词因使用场合和方式不同而有区别:在室中慢步叫“跱”,在堂上中步走叫“行”,堂上举足徐行叫“步”,在门外快走叫“趋”,在中庭快走叫“走”,在大路上疾行觉叫“奔”,在草丛山林中走叫“跋”,在水中走叫“涉”,等等。再如古代也用不同的词语表示不同事物的“白”:月白为“皎”,日白为“晓”,人白为“皙”,雪白为“皑”,草白为“葩”,等等。

    4.《中国小说欣赏》

    灾祸摧毁村庄摧毁历史也摧毁记忆,只有荒诞不经的传说经久不衰。

    做人做给自己看,可是,假如完全不为别人看的做人,又有多少味道呢?(我竟觉得有些道理)

    5.《外国小说欣赏》

    你在酒足饭饱之后,会感到一种甜滋滋的慵困,会感到那种年轻人所特有的愉悦的睡意,以致人们的谈话声好像是隔着水传到你耳朵里来的。你那被风吹糙了的脸直发烧,而一阖上眼睛,整个大地就在你脚下浮动起来。当你步入某处拐角上一间古色古香的、供着小小的圣像和长明灯的房间,躺到床上的鸭绒褥子上时,你眼前就会浮现出斑斓似火的烈犬的幻影,全身就会感到那种跃马奔驰的酸痛,但是不知不觉地,你就会连同这些幻影和感觉一齐淹没在甜蜜而健康的梦中。

    场景

    “场面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他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截断面。

    大场景和小场景的连缀,就像是音乐的高低婉转,使小说显得曲折有致。(张弛有度)

    场景又有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之分。把人物放在这两个场景中交替表现,更能全面立体地揭示人物性格,展开故事的全貌和反应社会的道德风尚。

    场景在小说里有多种功能。如果场景描写作为小说的开头,会给全篇起“定调”作用。相对于以对话开头或是以直接叙述一个人物或事件开头,这样的进入方式显得更舒缓、自然。

    从人物生长的环境写起,通过铺垫物质景观,从侧面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显得顺理成章。

    营造氛围,既是用来感染读者的,也是用来感染作品中的人物的。场景也会给人物带来或冲动、或压抑、甚至反常的行为变化。

    由场景而营造出的氛围对小说的推进作用。其作用之大,有时甚至会超出社会变革、事件的突发性转折、两种思想的尖锐对立而造成的变化。场景所酝酿的情绪在小说中宛如水中的涟漪,不由自主地随着它特有的力量向前推进。

    小说里有许多风景描写不仅仅是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更是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

    风景

    作为背景出现的风景,往往对事件起着相应的衬托作用。在小说中,自然环境与在自然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往往是“同调”“同质“同方向”的,这就是所谓的“正衬”。正衬是衬托的一种。

    风景是营造氛围和意境的有力手段。自然环境与事件之间却是“反调”“异质”“反方向”呈现的,这就是所谓的“反衬”。

    风景也可作为幕间音乐,起过渡和调整节奏、舒缓情绪的作用。风景还有营造氛围、孕育美感和给人以精神启示等作用。

    古典小说家在风景描写方面体现出了一种素描心态。他们认为,环境与人有着牢不可破的关系,这是小说“真实”性的必要条件。

    现代主义的小说带有强烈的文明批判意识,追求思想深度,热衷于抽象、符号化,以虚构、寓言的形式揭示人类存在的本质。

    天命就是一个人总梦想着去实现的事情,每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都知道他自己的天命是什么。在生命的那个阶段里,所有的事情都是清晰的,所有的事情也都是可能的。在那个时候,人们敢于去梦想,也敢于去企慕那些他们希望发生在自己生活里的奇迹。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一种神秘的力量试图证明,实现天命是不可能的事。

    人们很早就开始学习生活的道理,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早早地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人生就是如此。

    主题

    世界上仿佛就有两种文学,一种是让你娱乐,一种是让你思索或边娱乐边思索。作家写作小说的最终目的,似乎也不外两种――讲故事,或是讲道理。

    有的作品是以思想为目的,有的作品不以思想为目的,但所有的作品最终都是有主题的。以思索为目的的小说在表现主题时,是自觉的,他试图在探讨一个或一些很重要的命题。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在表现主题时是不自觉的。作家一开始就打算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没有那么大的寻找意义的野心。

    不但要正视自己的梦想,而且要敢于追求和实现它。即使最终没有实现,那个过程也是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它使你远离平庸和无为。

    我们应该允许小说保持不同的趣味,并给不同趣味的小说保留各自的空间。但相对于有故事无主题的小说,恐怕还是既有故事又有主题的小说更有持久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我们当然喜欢看到精彩的故事,但又希望不仅仅止于故事。就像我们吃饭,不只满足于饱腹,还希望能享受美味。

    对于小说而言,“主题鲜明”很难说是一个优点。“主题鲜明”不应当是一个衡量好小说的标准。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种解。

    主题应包孕于形象中,用事实说话。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叙事而不是说理,说理是哲学的专职。小说的“理”是蕴涵在事实之中的,并不特别彰显出来。与追求观点的精确、明了的哲学相反,它更在意主题的模糊多义、充满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小说的主题,应该是能引起人们广泛的、持久的兴趣的。这些主题具有普遍性意义,能够超越历史。小说主题深浅与所写到的题材的轻重,没有必然联系。作品主题的深刻,意味着作家的思想需要达到一定深度。他要求作者带着无所不在的悲悯,关怀全人类的苦痛,并且要有深刻的思考。

    在这个价值多元、相对主义流行的年代里,是非对错都有了各自一定的合理性,人们对事物抱有更宽容的态度,小说的主题也越来越不追求恒定的价值标准,显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


    其实这几本教材之间相互是有关联的,这本书提到的内容可能在下本书又提到了,读着读着就碰巧遇到了,这种感觉很是妙不可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来自语文书的杂记(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sag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