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参加高考十周年的纪念日(手动滑稽)。
于是我想,挑战一下我们浙江卷的高考作文吧。
然后我去认真的读了一遍题目。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74744/4530346d9fd1ec91.jpg)
读了两遍之后,开始手心出汗,脑袋发僵。
妈呀,这十年间是经历了什么,作文题已经变得如此不可同日而语了。
先回头看看当年2008的浙江高考作文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74744/4e405058964954f6.png)
虽然当年高考语文考出了我的最低分,大概也许就是败在这作文上了。
可是还是挺喜欢这选题的。触摸都市也好,感受乡村也罢,总能有感而发吧。
引经据典的论证文能写,感怀抒情的散文能写,平凡生活的故事能写,大体能让各路考生尽兴发挥的。
那么今年的考题呢?
想来惭愧,知行合一的典故王阳明先生,我对其了解甚微恐怕连“皮毛”也算不上;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这真的不是在考思想政治或者是申论吗?
在朋友圈看到一段非常有趣的状态,与大家分享一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74744/faec2c2538b5d53f.png)
其实不只是作文难写,现在的情况,让习惯当年文理分科模式的我,参加整个高考都会无所适从。
新高考不再进行文理分科,而是在语数英以外可以在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任选3门科目考试。咋看觉得挺好,但问题在于评判标准如何。
历史和物理的分数能拿来比较吗?当然不能,那么他们综合起来的高考分也肯定难以制订一个分数线。
既然不能看分数,那就算排名喽。于是制度上把分数转换成了每门科目基于排位的等级,比如在某一科目一次考试的所有考分中最高5%的分数转换成A等。
所以的科目等级不取决于我实际上考了几分,而取决于我的水平和同批参加该科目考试的其他学生的水平之比。
这就有点尴尬啦。理论上这么做不同科目按等级可比,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每个科目的应考群体不同,在不同群体中取得的相对排位根本无法等价。
疯狂的是还有一些家长也来参与高考,为了什么呢?为了做大垫底分母。假设我是参加化学科目1000人中的第51名,增加20个这类垫底分母,51/1020=5%,那我就跻身A等啦。
这也催生出了许多考生功利性的选择考试科目。甚至许多辅导机构也推出了“田忌赛马”式应考策略。普通考试通过避开物理类科目,选考其他科目达到总体排名的提升。
如果我是其中一员,大概也会怎么做。毕竟比起是否能选择感兴趣的科目来说,考录心怡的大学吸引力更大。
2017年开始的新高考,到今年已经弊端初显。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陆一老师在《财新网》发文称:
“2017级本科生入学后的大学物理第一次期末统考,上海、浙江生源学生不及格率比过去大幅提升(有的班高达30%)。老师和学生都承认,2017级没有选考物理的学生入学时基本只有初中物理水平。”
他的结论是: 高考改革越简明直接,越公平可信,绝不能人为增加选择的复杂性。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高考科目好多人都没敢选物理。
大学的理工科专业不可能抛开物理这门学科,没有高中扎实基础的堆砌,直接面对这个领域怕是天才也有点吃力。况且天才当年应该是选择了物理这门学科吧。
高考改革实施第一年后,“弃考物理”现象的突出爆发引起了社会关注,但说到底,报考数据是容易美化粉饰的,人心向背却不言自明。如果只是着眼于提升物理选考人数,使各种科目选考看起来均衡,无异于“头痛医头”式的做法,问题根本没有解决。
根本在于科目任意选考动摇了可比性,统一的准绳被拆解,当选材的公平和效率都大打折扣,高考也就名存实亡了。
引文所说的“名存实亡”或许有些夸张了。
改革必然经历一个试错探索的过程,我曾经参与的高考规则,也不是生来如此。
如果说事务是曲折发展前进的,现阶段就是在这曲折里吧。
作为浙江学子,考高已离我远去,
前不久加入的007写作社群,我站在这个人生新起点,求索路途仍很长。
我想,007er终生学习实践的态度,也就是“与时俱进、勇立潮头”的最好写照。
现阶段的我,还写不出饱含这类精神的高考作文。
给我一些时间,一年,两年,七年。
我会交上一份内容丰富的答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