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把黄楼打造为中国名楼还要走多远?

把黄楼打造为中国名楼还要走多远?

作者: 沃文 | 来源:发表于2024-09-16 06:41 被阅读0次

    昨天上午在市图书馆学术报告厅,矿大苏轼研究会会长管仁福教授给大家讲述了苏轼在徐州抗洪保城的故事。在讲到抗洪胜利后建造黄楼并在黄楼举行文学盛会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一直存有这样一个问题:他在密州有《超然集》,在徐州有《黄楼集》,黄楼在古代那么出名,甚至乾隆皇帝四次来徐州到过黄楼去三次,现在黄楼为什么没有黄鹤楼、岳阳楼、鹳雀楼、滕王阁等出名呢?

    为什么黄楼没有流传至今为中国名楼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过去是名楼,现在不是,那不久的将来会不会重放异彩成为名楼呢?现在的“彭城七里”文脉,正在打造黄楼红色教育基地,希望大家齐心合力大力宣扬宣传徐州黄楼,让更多的人了解黄楼就像了解苏轼一样,懂得黄楼精神,学习并践行黄楼精神。

    我们知道,苏轼是在1077年4月21日从山东密州到徐州任职的,陪同他一起来的有他的弟弟苏辙,还有王夫人、王朝云和儿子等,他们暂住在知府衙门中的逍遥堂。苏轼一生三个重要女人中,我感觉王朝云是最凄若的,当然也是最懂苏轼、最知道他“不合时宜的”,三年前她12岁在杭州被苏轼一眼看中并买回来,这次跟苏轼一块来徐州时才15岁,可惜命运不济,朝云在惠州岭南过早去世。

    1077年7月17日,黄河发大水,同年8月21日水抵徐州城,到同年9月21日,水二丈八尺九寸高。城里富人欲纷纷出逃,苏轼临危不惧,劝退阻止并率先垂范,防患于未然,“水未至,提前固城防备”他勇于担当,率军民联合共同抗洪,群策群力,功成弗居,高风亮节。“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苏轼置身家性命于不顾,庐居于城上,过家门而不入,带领徐州军民与滔滔洪水展开了一次殊死搏斗,最终取得抗洪胜利,徐州古城和人民免于一次洪水灭顶之灾,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有着以民为本、遗爱百姓政治信念知识分子精神力量的强大和人格魅力的崇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遗爱是对地方官员最高的褒奖词。

    抗洪胜利后,为纪念这一盛大活动,苏轼取土胜水之意兴建黄楼,终于1078年8月12日建成,这一天也是他的大孙子苏箪诞生之日,在九月九日重阳节举行黄楼庆典盛会,这次黄楼盛会特别具有文人佳话、历史意义,也是一种历史丰碑,是苏轼带领军民抗洪胜利的历史见证,也彰显苏轼以民为本,遗爱百姓的公仆思想。

    众所周知,苏轼是宋代文坛领袖,是世界级的大名人,也是天花板式的大文豪。作为徐州知州,苏轼在徐州生活了23个月,他率民抗洪、兴建黄楼、求雨抗旱、劝农耕桑,寻找煤炭、弘文重教,展示了一州之长卓越的政治才能。在徐州这段时间是他做官的高光时刻,也是他从政多年唯一一次受皇帝褒奖的一次。

    苏轼是一位光耀千秋的文化巨人,在徐州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据《苏轼徐州诗文辑注》一书记录共330篇。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九日黄楼》、《登云龙山》、《百步洪二首》、《石炭并引》、《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宝绘堂记》、《放鹤亭记》、《徐州上皇帝书》、《浣溪沙五首》,以及《永遇乐》等。苏轼很牛,他是第一个把煤炭写在诗中,载入史册的。他还是个博采众长的杂家,在书法、绘画、气功,烹饪等方面,造诣也比较深。

    苏轼有很强大的心理调适能力,经历苦难,面对挫折,他能很快调整过来,他只是暂时信佛信道的,从他的作品中能看出来,他主要还是信儒教为主。他入世出世、兼容并包的思想还是比较明显的。譬如从他的《放鹤亭记》来看,能看出他的放鹤情怀和道家思想,他懂得天人合一和儒释道一家的道理。他认为放鹤情怀和黄楼精神不相矛盾。

    黄楼那么有名,应该好好打造、包装、宣传,使之成为苏轼文化品牌,挖掘出来更多的东西来进行资源再造,相信是指日可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把黄楼打造为中国名楼还要走多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scw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