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前往影院观赏了这部“看完以后考试门门过”(中文宣传词)的《天才枪手》。在去之前就已经知道这部电影收获了无数的赞誉和夸奖,就连一向苛刻的评分系统都给了非常可观的分数,一部来自泰国的小影片究竟怎么引发了如此大的赞赏,而在去之前我对情节的唯一了解还是“本剧根据14年亚洲一场著名的作弊案改编”。四位主演都是95后,奠定了全剧的青春基础。而情节展现的层次递进也向观众展示了,他们不只是有青春的好皮囊,当然,包括导演和编剧,也是这个作品由衷的成就者。
影片大致讲述了一位单亲天才学霸小琳在教师父亲的引进下转学到某优秀贵族学校,结识了好友但学习极差的格蕾丝和她的男朋友贵族小巴。在第一次小琳帮助格蕾丝作弊后,格蕾丝和小巴以及其其他同学便以小琳为核心进行作弊,为小琳提供高额的经济支持。后来在另一位记忆力超群的天才少年班克的合作后共同利用时差为泰国30位考生提供STIC考试作弊行动服务的整个故事。整个故事情节发展是非常紧凑的,环环相扣的情节使得影片中间没有断档。另外,影片的线索是“作弊”,而作弊这一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应该是普遍存在的(当然不排除年龄越大侥幸心理越大的情况),因此这部片子应该可以定位为青春片。但是当青春没有了西方的社团,没有了日式的歌牌,没有了韩版的花美男,也没有了中国风的撕裂与堕胎,仅仅是作弊,就可以引发观众对这部片子的关注么?
当然不是。从大方向来说,“作弊”和“隐匿”是有一些共同点的,类似于“hide on bush”这样的行为,于是乎我们可以听到传递小抄时候那种大片式扣人心弦的背景音乐,也可以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小琳被地铁键盘手干扰忘记答案的紧迫,还有在你追我赶的隐匿过程中的惊心动魄,还有最终被捉住的心怀鬼胎的小琳的些许同情。其次,影片是从“作弊者”的视角展开的,可以理解为以反派的视角展开的情节,因此反向思维中观众就有了反客为主的思想,即便知道主角进行的作弊行为是违背伦理道德的,但是在其紧张刺激的逃脱战和几次三番传递失败后,我们仍然觉得心里的弦是绷住的。可以说看惯了正常的视角和单一的人物设定以后,这样的题材反而新颖,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同一个问题往往就可以收获不一样的效果。
当然,影片既然是青春旋律,那么青春中无可避免的爱情啊友情啊以及师生矛盾什么的也无一例外地出现在影片里。不管是格蕾丝和小巴一丘之貉的想法和行动,以及他俩心照不宣的合作,当然也有因为小巴擅自冲动后格蕾丝无助的自私,还是小琳和班克之间合作伙伴到死对头又到合作最后是难以割舍的友谊,另外还有小琳为自己现实的举动辩解时对校长圈钱的控诉,以及作为坏孩子说出来虽然无比讽刺但是也代表广大学生喊出内心呼声的小巴所宣传的“是我们选择学校,而不是学校用分数选择我们”,一切都那样的合情合理。对于观众而言我最直观的感觉就是“明明知道他们做的事情是不对的,或者是有违伦理道德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行为太普遍而且太寻常了”,换句话说,这只不过是伦理道德的约束与现实生活的一次不大不小的撞击,选择任何一方均具有其合理性。 我从中看到的不是青春的清纯与无知,也不是万物初生的懵懂姿态。小琳从转学开始套路校长就说明这个女生有着对现实社会的敏感性,她出于友谊帮助好友以及因为金钱进行作弊活动,并且在计划万全后才进行的整个作弊资金链条,都说明这个女生的沉稳以及对个人利益合理的评估,因为别人的优异成绩并不会对自己造成实质性威胁,这是她进行作弊活动的前提。相对而言男生班克就显得比较稚嫩,同样作为家境贫寒的单亲孩子,他的天才能力与小琳不相上下,但是他会出于伦理道德拒绝同学的作弊请求,还会在发现这种行为后主动向老师报告,这样的形象应该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向往而追求却又少之又少的,可以说前期的小琳和班克就代表了现实和理想,一个有瑕疵但再正常不过,一个很清高却像空中楼阁。
班克的举报行为连累了小琳无法申请出国留学,并且让班克成为出国唯一候选人,一切都显得那样的刻意,因为但凡有现实生活经验的人都可以认为始作俑者班克是作弊事件败露的最大赢家。而与此同时班克也因为自己为太多人带来不必要麻烦而感到自责,从他内心的来说是只希望作弊的同班同学获得应有的制裁,而他没想到他帮助的小琳却是整个事件的核心人物。后面的发展变得有些戏剧性,小巴和格蕾丝需要考STIC,这时候他们想故技重施请来小琳。小琳一开始的拒绝显得她因为事情败露而变得正直,受到了争议的感化,而当她在即将要拒绝小巴那一刻发现了时差漏洞后,她改变了内心正义的抉择,并且开始计划一盘大棋,想让自己也成为STIC考试的获利者,可以让自己也获得出国的机会与经济,这也佐证了之前小琳如果有顾虑的话纯粹是因为计划不够万全而不是内心所谓的正义。而为了拉班克入伙的小巴设计打伤班克让他无法参与出国考试,结合小琳的怂恿,也让穷孩子班克变得无路可退,为了出国只得选择上贼船。此时在四人预演事情败露后分锅安排时班克知道了内幕,一怒之下愤然离开,小琳因为小巴的不厚道行为也决定停止这盘已经部署完毕不可能停止的大棋。这时候格蕾丝的细节让我觉得真实,她作为小巴女友是完全清楚此事,但是她最终哀求了小琳不要迁怒于她,甚至于可以停止整个作弊安排,我觉得这才是青春应有的正常表现,一个思想完全不成熟的傍大款的高中生的正常体现,不会正确估计事情发展的风险和结果,只看重眼前可以攥在手里的实际利益,并且在友情和爱情的对错之间有简单而真实的判断。相对于很多细节处理非常细腻的影片来说,这样的体现更真实,而不是赋予这个角色在这个年龄不该拥有的成熟与睿智,这样的角色演员演起来累观众欣赏起来更累。当然这盘棋已经走投无路,班克的回归和对小琳变相的威胁,也成为情节反转的一个纽带。
最后的话就是关于悉尼作弊事件了。班克被发现,使领馆回传学校,开除班克。小琳躲过一劫,却因为避嫌删去与班克在悉尼的唯一合照。在班克回转并且威胁小琳的时候,其实他俩的友谊就已经得到了升华,当然两个相同家境相同背景又有相同天赋的孩子,也是很容易引发共鸣的。我甚至相信在拍合照前,班克说出“这是我第一次出国”的时候,他的内心还是个单纯无比的少年的,而小琳早已被现实所打磨,她已经为现实做事很久。班克的第一个转折点是第一次回传答案时对小巴的额外100万的勒索,那时候的他就已经有所转变了,希望能和小琳同工同酬,而且以此弥补内心的损失,填补受伤的心灵。第二个转折是被抓后在使领馆,他冲着担心自己的小琳的一笑和隐匿的挥手,让他拥有了现实的痕迹和内心的波澜。当然最后,班克成为了一个完全反转的角色,他邀请已经回心转意的小琳一起再干一票,并且用已经得手的STIC考试的30位考生以及小琳作为威胁,这时候的他已经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变成了一个为现实生活不惜付出一切的寻常人(可以看出他家的店已经不能支撑他现实的生活了),从而迫使已经转意的小琳决定主动投案自首。影片在此处结尾,无非也是宣扬比较正面积极的价值观, 作弊的行为还是不被提倡的,所以应该给这个故事一个比较正面的结局。当然从剧情精彩性来说的话,如果影片在小琳离开班克家,门一关的时候戛然而止,更充满了戏剧性和悬疑性,那么可以是独特的加分项。
相对而言,现在的观众口味和品味都在不断提高,而年代飘扬到现在,很多的题材已经是被拍得烂大街了,观众追求精彩和新颖的脚步是从来没有停滞的,但是有两个点是一直没有变的,一个是看别人的故事的猎奇心理,另一个就是对鲜活形象的评价。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个故事是否精彩必然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合理性;同样一个人物是否立体取决于他的特征是否多样。在很多比较简单的作品中,人物形象往往被设定得很单一,甚至成为了某个类型或者某个形容词的代表,这样的话他在情节中的出现,无非只是告诉大家“看,这里我要将一个XX的故事”罢了。而鲜活的人物形象往往可以在同样的背景下组合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和现象,这是无法预料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才是最合理的,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就像人既有追求崇高价值的期许,也有对现实臣服妥协的沦丧一样,这不是简单的对与错,或者赞美与批判可以解答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永恒的,而人类都是如此,在无法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都会退步去保障一些基本的需求。同样,人物的性格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天生的,通过某些转折或经历形成或丢失某些性格也是在所难免,所以我们无非是看不惯一成不变罢了,杨桃在某些视角下就会成为五角星,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答案也许会出人意料。
但无论怎样的出人意料,都应该回归人们的情理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