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培养孩子有坚强的意志力与持久的耐心,父母首先要习得这些优良的心理特质而不是去处心积虑的去控制。
今天中午看到中班微信群里老师建议亲子之间可以在天气好的时候在室外放风筝。
我下午上完课后到县城里给韩一买等我,骑上电动车一路向北直到开都河南岸都没有发现买风筝的,我就把车停在桥边,我步行过了桥没发现,到了体育馆把体育馆转了一圈也没发现目标,我 穿过路口的人行横道,一直走到安达门口还没没发现,我这时候都有些沮丧和灰心了,回头一想,不行,如果就这样轻易放弃的话,怎么引导韩一有毅力,能坚持就坚持。
这时候我的同事马雪松,得知之后建议我去安达二楼,和大市场看一看,在自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同事的帮助下我最终在安达二楼的儿童玩具区找到了我需要的风筝。
我一回到家就邀请韩一去大操场放风筝,她 一看到带有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和围裙妈妈周边紫蓝绿黄橙红紫蓝绿黄橙相间有彩带衬托的漂亮风筝时她欣然接受了邀请。
到了大操场,我们俩先把风筝与线轴用细线连接起来,调整好了就开始放风筝活动。
韩一帮我把风筝向上抛起来后我立刻迎着风一边跑一边放线收线,放线收线看着风筝慢慢的随风飞起的时候韩一很高兴也很兴奋,一边跳一边鼓着掌看着我。
风筝大概在十几米的低空飞了十分钟左右只见风筝越来越向地面奔来,没坚持一分钟就落在了地上,于是我们俩一起快乐重复着收线,向上抛起来,边跑边放线收线,收线,向上抛起来,边跑边放线收线,收线,向上抛起来,边跑边放线收线……,一会韩一的好朋友嘻嘻一边跑一边喊着她的名字来到跟前,跟着我们又从西到东来回往返跑了十几趟,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俩不断的为我加油鼓劲。……
她们突然发现了操场东北角沙坑里的沙子,顿时向目的地奔去,全然不顾我和风筝的存在,开心的玩起了沙子,跳进去,爬上来,再进去又爬上来,双手合十捧着沙子,一会儿一身蓝蓝的新外套就变成了沙画版。
这边我还在坚强的与风筝较劲,小样,我都不信我放不起来你,继续努力着,重复着地上,于是我们俩一起快乐重复着捡风筝,收线,向上抛起来,边跑边放线收线,眼睁睁的看着风筝落下碰的一声摔在地上,捡风筝,收线,向上抛起来,边跑边放线收线,眼睁睁的看着风筝摔在地上,捡风筝,收线,向上抛起来,边跑边放线收线……,我越败越勇,绝不放弃,最后韩一双手冰凉,才让她奶奶带着回家。
我依然继续努力与风筝战斗着,我的不屈不挠与风筝的绝不飞起来,倔强的性格简直是绝配,第一节晚自习上课了我还在努力着,已经有六七个人问我,我说还在练习,直到韩一奶奶又一次来
当她来的时候我还在请我同事小方帮忙,我帮助向上抛起来风筝,最后还没没有飞起来,但是我们很快乐,我们享受了坚持不懈与努力进步的乐趣,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孩子诠释了这种心理特质。
我虽然很累,虽然没有成功放飞风筝这个预想目标,但是我们得到了分享亲子互动游戏的过程中彼此互助,互相支持的乐趣。
到了家里,韩一向我竖起大拇指给我点赞,我很欣慰,在这行为过程中她向我传递着她理解我的用意的信息――:要想培养孩子有坚强的意志力与持久的耐心,父母首先要具有这些优良的心理特质。
晚上睡前躺着床上我就在回顾我今天傍晚放风筝的事情,又在想着相关的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家的理论,就想到了一本书上的观点:父母体验式互动示范是孩子产生心理共鸣最好的催化剂。
只有孩子和父母一起体验过了,孩子的智力才会发展,父母就要先熟悉。孩子天然地处在觉知的状态中,他不会有事没事把自己弄伤了。比如小孩爱玩刀,大人可以跟他一起去摸刀,慢慢地去摸它,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这种感觉。有过刀子体验的孩子,外出时被绳子缠住,他才会寻找类似刀子的尖锐物品去割断绳子,这就是智力发展。而只学习过刀子很危险这个结论的孩子,是没有能力自救的。
如果孩子只是通过父母的知识传授式教育学到了一些结论,孩子的智力是没有发展的,只是恐惧和制约。我见过很多小孩,长得很高,楼梯都不敢下。妈妈时刻处在焦虑当中,孩子觉得探索新世界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摸索新事物觉得危险,孩子从小学会了恐惧和制约。
父母如果自己都不能一日三餐及时足量的吃完而是强制孩子吃饭,孩子觉得吃饭就是痛苦,父母如果自己天天只玩手机看电视不看书不学习,却逼迫孩子学习,孩子觉得学习就是痛苦。父母控制孩子,孩子自己的意志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是父母的意志。
很多时候,孩子长大后出现的问题,多半来自童年,某一件事,某一句话,某一个人,在孩子心中留下很深的烙印,从而使其性格和人生发生重大转变。这其中,家庭和父母的影响最为重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则孩子最重要的启蒙导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和思想,也在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塑造着孩子的未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第一任老师并不代表就是最好的老师。
父母是孩子问题的根源。
“我们自己想象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然后再想象出对付孩子的办法。”这是非常可怕的育儿观。那么,什么是正确的育儿观呢?
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大家都听过“性格决定命运”,那什么决定性格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我们童年所处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就形成了孩子的性格。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父母对自己的觉察体验有多深,就会有多谦卑。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爱与自由是唯一的答案。父母的这种欲伸向哪里,孩子就会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痛苦,这样的父母快乐吗?,有成就感吗?犹如放风筝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