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25岁后,只有摆脱“校园思维”的人,才能实现快速成长的开挂人生

25岁后,只有摆脱“校园思维”的人,才能实现快速成长的开挂人生

作者: 未历安 | 来源:发表于2019-11-30 22:55 被阅读0次

    学校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环境,它是带领一个人从未成年走向成年,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环境,在这个长达十几年的校园生涯中,学校给一个人带来的价值观念引导和思维定式的塑造是决定性的。​

    所以,当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存在意义,让学生出现理解偏差时,那对于学生来说,造成的影响将是毁灭性的,它会直接植入到一个人的价值观中。

    最近很火的一个“校园思维”的概念,引起了很多教育专家的注意。从定义上来说,“校园思维”仅仅适用于校园这样一个特殊环境,当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如果一个人仍然受到“校园思维”的支配,那么将会直接影响他的职业发展和成就高度,进而影响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不幸的事实是,几乎每个人都被“校园思维”​或多或少的影响着,这种“校园思维”的负面作用,在东亚国家这种极度重视考试的教育体系下尤为明显。所以,我们来看看,到底都有哪些“校园思维”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如今的年轻人?由于文章篇幅所限,以下仅选择其中的三条:

    1、​对于“满分制扣分”评价体系的焦虑:

    “满分制扣分”和“零分制加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前者更注重错误,而后者更注重正确。

    当一个体系更多关注错误时,在这个体系下生存的学生将会天然地进入一种“自我否定”的思维定式中,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关注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上,反而忽略了观照自己的优点。

    这正如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离开了校园之后,很多人的状态是毫无目的迷茫,面对面试官的提问,甚至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领域,也说不清楚自己真正的优点是什么,在长期的自我否定下,甚至都模糊了自己的缺点有什么。

    “满分制扣分”对于心智尚未发育健全,自尊体系仍未全部搭建成型的未成年来说,这样的评价体系是不利于身心发展的。

    那么为了摆脱这种评价体系的弊端,我们应该把自我评价体系中的“满分制扣分”变成“零分制加分”,后者可以清楚的看到每一次进步,使学生更多的关注优点的累加,用正向积极的思维方式去营造一个良性循环的评价体系。

    用这样继承下来的思维方式进入社会中工作,我们会更多的关注自己的优点所在和进步轨迹,将缺点和不足作为下一次提升的原料,清晰的看到巨大的提升空间,而不是仅仅被“满分”所局限。

    这样的思维模式,能够帮助一个人更快地进入到自我成长的快车道上,以一种正向积极的评价体系,迅速提升个人能力。

    2、对于犯错的恐惧:

    学校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把犯错量化的地方。每次考试扣掉的分数,就是自己答错的部分,它的多与少可以清晰地反应出一个人在这张试卷上的犯错数量和犯错程度。

    将一个抽象化的错误,用具体化的数字量化给你看,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学生对于错误的恐惧会直接影响到对于考试形式的厌恶,除了顶级学霸之外,几乎每个学生对于考试这件事,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反感,原因就在于“考试会清晰的暴露一个人的缺点。”

    在走出校园之后,考试的形式将成为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评价一个人的能力,也不再是通过成绩来区分,如果这种心理阴影不能化解,对于犯错的恐惧将会一直存在。

    进入社会之后,犯错成本可能会增加,但是对于错误的反馈时间会延长,对于错误的量化程度会降低,这会降低一个人对于错误的敏感度。不过在校园中形成的对于错误的恐惧,会演变成对于行动的恐惧,为了不犯错,甚至彻底不去做。

    错误是在自我提升这条路上的附属品,不应该回避,也用不着害怕,正视错误,敢于行动,敢于尝试,没有人可以对你的人生判分,那张试卷分数不能决定你人生中的任何事情,它只是在特定环境中,特定评价体系下的一次评价反馈,这就是错误这件事的本来面貌。

    25岁后,只有摆脱“校园思维”的人,才能实现快速成长的开挂人生

    3、对于学习的排斥:

    这一点是最令人痛心的,大批的年轻人经过学校的教育之后,对于学习这件事的排斥程度甚至到了憎恨的地步。

    但要知道,学习,是一个人的生存本能。可到底学生是经历了怎么样的精神压制,会开始排斥生存本能?可见学校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伤害程度有多深,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回首我们的学生时代,更多人对于学习这件事的回忆是不愉快的,即使现在想想也是心有余悸。

    这种排斥的态度,从外部来说,是教育体制给学生的精神压力所致,从内部来说,是我们没有清楚学校教育的本质,所以当我们脱离了学校之后,依然没有摆脱它的控制。

    学校教育的本质并不是传授给学生高深的专业知识,而是教会一个学生“如何学习”。我们应该掌握的是一种“如何学习一个学科”的能力体系,而不仅仅是课本中的那些知识。

    九年义务教育的知识量,对于一个学生来说,3~5年就可以完整掌握,那么多出来的几年时间,学校是在做复习和考试,这是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必备步骤,从这一点来看,学校就是在用一套固定的知识做教材,去传授一个“如何学习”的技能,而对于知识本身是否掌握,其实从长久来看并没有那么重要。

    由此可见,学生对于学习的憎恨,其实很大程度是恨错了对象,学生更多是对于知识量种类庞杂和考试的反感。对于在学校应该学什么“能力”,其实并不清楚。

    “校园思维”是在学校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的生活状态,在学校里是没有错的,可一旦毕业离开学校,如果不能摆脱这种思维定式的操控,一个人就是在用校园的思维逻辑去对抗社会的生存规则,这显然是不对等的。

    没有摆脱“校园思维”的人,症结就是没有清楚学校教育中每个元素的本质,学校教育、考试、扣分、排名到底都是出于怎样的目的,它们各自对应着怎样的能力体系。所以只有明白了事物的本质以后,当我们脱离了事物本身,才能摆脱事物对我们的控制。

    “校园思维”在校园没有错,只是到校园外不适用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5岁后,只有摆脱“校园思维”的人,才能实现快速成长的开挂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sma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