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就干——《回忆鲁迅先生》课后反思
你想了,你就干,那怕有错误,不防也尝试他一番。
前个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读着,读着,你便被那文中的“第三人称”给感动了,叙事,情绪,全在在貌似冷静,客观的笔墨之下,牢牢地拴着,又眀明白白地流溢着,你能感到这笔墨中的潜藏起来的温度。
于是便想着,不防试试,从这个方向读读,带领一邦臭家伙一块干干。
这活想来有些趣味,你看他,试把人称变变,把这第三人称变成第一人称,你试试,便发现,无穷多的问题。天真变成了虚伪,你看他,吃饺子,若先有说了不好吃,再来一句,我可以再吃几个吗,这简直是讽刺了。
你又比若,他留萧红,你看他十一点三十了,十一点四十五分一段,若换鲁迅自述的口吻,让萧红再留留,此情此景这简直伪君子了。
我心里想着,自己试了试,便想着就这么干吧。课是早上便上的,孩子们似乎并没有被我哄进来,总是有无比的隔膜,虽说也会改一改人称,但总是味道火侯欠着点,不温不热,一块没发好的酵头蒸出来了青底子馒头,虽然亦可吃,但终于没有胃口。
不过好在,里面偶然夹几口绿辣子,爽一下厚舌胎的口胃。
你看卢瑾格,她一个小女生,便是这样的改法,那是鲁迅批评青年写字一段,将那青年全改成第一人称,我看了看,有些意思。我原本的目光可只是盯在了鲁迅先生一个人身上,这下可好了,开了一步,你再哼哼哈哈地一读,竟读出些小妇人的口气来。
果然人称是有些力量的。
换换人称,便把鲁老爷子一下给“恶搞”了,这虽不是本意,但却成了事实。
今,这课也已过去一两周了,你思考起来,这人称必竟是有些用的,你把他“搞坏”了,也该把他拉回来,你这第一人称可搞恶,但大动点手术,应该会有些改观的,这便是如何写得好一点了,严肃点了。我又想,不但可以改得严肃,有分寸的叙事,似乎还可以考虑来得更亲的,更热烈的叙事抒情,比如,你,一登场,这第二人称一登场估计效果就出来了。
如此三个人称大团圆了,虽看着像是耍丑角戏的,但似乎总还是完整的。
哈,想了就试,错了再改,下次,期待下次再见萧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