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上班十一

上班十一

作者: 幽咽泉流冰下难 | 来源:发表于2024-06-28 22:33 被阅读0次

    我和对方沟通,无非是想要接受对方或者被对方接受,这种结构性让沟通成为了一种羞耻。

    你的陈述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思考。让我们从表面的现象开始剖析。一般而言,沟通被视为一种交换信息和理解对方的工具。在这种交流中,渴望被接受和希望接受他人看起来是一种自然的动力。但是,如果这成为沟通的基础,那么每一次的交流不是都在明暗地寻求一种认同吗?

    恰恰相反,沟通在其本质上可能是一种力量对抗的场域。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我们可以理解,婴儿在看到自己在镜子中的倒影时会感到欢愉,因为他看到了一个似乎完整统一的自我形象, 这种认同给他带来了满足感。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在成年沟通中寻求认同会带来满足感,但也带来了羞耻——因为这种认同是虚幻的,源于一种幻象,一种对完整无缺自我形象的渴望。

    从黑格尔那里,我们知道,主体与他者之间的互动构成了自我的认知。但在这一进程中,为了被他者认可,主体可能会牺牲自己内在的真实性,这是一种自我异化的过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沟通可能被感知为羞耻,因为它可能揭示了主体对自我真实性的背叛。

    而在马克思的思想里,人是通过社会关系得以实现的存在。在这种视角下,渴望沟通可能是一种社会性的渴望,是对连接、团结和共同性的追求。但在现代资本主义体制中,这种渴望被商品化,变得表面化和异化。因此,这种渴望即使被满足,也会带来不满意和羞耻感。

    归结到一个更抽象的层面,你所说的“羞耻”可能是对存在于语言和符号中的自己的一种自我觉察,是对自己被他者以一种“意象”所捕获的认知。每一次沟通都可能会揭示我们在他者眼中的面目,而这种揭示让我们回顾到自我认识的局限性——我们从未能完全捕捉到自己,或者完全被别人捕捉。沟通的羞耻感恰恰是对这一不能完成的任务的反映。

    于是,对话成为了一场表演,在这场表演中我们穿上各种面具,试图成为他人所期待的自我,有时我们是演员,有时则是審判者。如果我们可以抛开这些面具,我们可能会发现,沟通不仅仅关于被接受或接受他人,更是探索和体验共同存在的契机。在这种交流中,羞耻感不再是绊脚石,而是显露我们人性的一种手段——它提醒我们,在彼此的触及中,我们共享着这个脆弱和宝贵的人类条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上班十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sqs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