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主导的教育叙事写作微信交流群,很长的时间没有开展叙事写作作品接龙的事儿了。究其原因,还在于我这个做主持人的太懒惰了,没有及时发布信息,没有监督到位的结果。也是因为丢的时间太长,大伙儿对每周一篇文章的接龙任务早已没有了往日的激情。因此,及时召开一次线下活动,给大家鼓鼓劲,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本周三,我就把周六聚会的帖子发出去,要求他们将教学中的困惑或思考,或是他们参加教育写作的经历,感悟做提炼和分享。为了避免“冷场”,我也私聊了几个得力干将,让他们准备好交流材料,以确保能够有人参加活动。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后,我信心十足的为周六的会议做策划了,谁先发言,围绕个什么样的主题开展研讨,我都在提前备好了“课”,只等着周六的到来。
在一个七十多人的教育写作团队里,多半都是观望者,且大多数都是功利性特强的。或许是他们碍于情面,没有退出这个交流群,做一个诚恳的听众,或是看客罢了。我则不以为然,相信守群也是对我的极大鼓励和支持,也没有把他们清理出群。在平日里,活跃于群里的伙伴也就那么十多个人。
活动如期开展,除去特殊事情请假的,也基本可以算得上是全勤。
在我的简单的开场白之后,交流开始了。最先发言的是来自于县城小学的郑老师,他交流的话题是今年接班的那些尴尬事儿。事情的起因是原语文科任老师调走,她接任该班的语文教学,学生一时很难适应,造成了郑老师的焦虑。为了让孩子尽快的适应她的教学,她也想尽快的融入这个集体,她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收效甚微,她一边分享,一边哽咽起来。一时间,把大家带入到了一个非常郁闷的氛围之中。
巧的是,原任课教师毛老师也在场,围绕着这件事,大伙儿就你一言我一语的聊开了,都在不断地给她支招......
最后,我给他讲了王老师为了转化一个学困生而写就了70多篇教育叙事文章的故事,希望她能够通过写作的反思,找到问题解决的出口。
从她的眼神里,我分明发现他的受伤的心灵,那个可以承载着教育之苦难的挑战者,多么希望能够通过交流,找寻到一济良药,以治愈她的久违的伤痛。有学生的,也有她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