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导读七十三|教育病: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拷问

导读七十三|教育病: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拷问

作者: 罗益明 | 来源:发表于2020-04-16 16:04 被阅读0次

    赵健伟先生的这本书,个人本来读了一半就不想读了,或者说,觉得读了导读出来给大家看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和价值,为什么呢?是因为对于教育这个话题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人时不时的在讨论教育的弊端,教育的问题,可是呢,教育还是这个样子?

    最有意思的是这本书啊,还是在2003年出版的,我们今天面对的教育的现状和教育的问题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而且还比较严重,但是时隔17年过去了,变了吗?好像变了,但在我看来这里面讨论的好多问题,还是老样子。

    作为一个这种教育体制内的失败品啊,我个人实在是没有什么资格来对这个教育去谈论一二,可能在我将来万一什么事业有成啊,所谓的那种功成名就啊,可能那个时候,有所谓的话语权了,才好意思或者说才有那所谓的资格来讨论关于教育的话题,即便那个时候,你抱着极为批判的气质,极为批判的这种个性,别人也会包容和理解。

    可我现在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一个老百姓,冒然去讨论中国教育这样的一个大问题,别人都会觉得你是不是在搞笑,或者说觉得你有什么资格来讨论你这个教育问题。如果是以前的我的话,完全不会顾及这些,我想讨论什么问题,就讨论什么问题,我管你那么多干嘛,所以说在我此前的很多文章里面我对教育的话题谈过很多自己的理解批判,虽然比较的幼稚不成熟,但那是我自己切身经历过来的,自己对自我所受的教育的一种认知和看法呀?

    我没有资格去谈论整个中国的教育,但是我有资格去谈论我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我对我所接受教育的看法和理解,这是我作为一个受教育的个体应该拥有的权利啊,可是好像今天这种权利都被某种力量给裹挟了,压抑着发不出声音来。

    但是既然有缘碰到了,那我个人还是觉得我们再来看一看吧,看看在17年前中国教育的问题,教育的现状,再来反观一下当下教育的问题和教育的现状,因此我就把这本书里面讨论的一些问题来拿出来,与大家再来看看今天的教育是不是还存在这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或许变得更严重了,或者说它已经不在了。


    第1个问题,家庭教育当中,父母与孩子相爱相沙的问题,作者他当时举了很多例子,就是在表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那种变态式的,那种专治式的爱和孩子之间无力反抗,或者说采取极端方式反抗的这种冲突和矛盾,现在还有吗?或者说咱们不说还有没有,这种矛盾缓解了还是加剧了呢?

    第2个问题,溺爱的魔咒和辛苦的魔咒的问题,什么叫做溺爱的魔咒?这不是说父母就是什么事都顺着孩子在这里,倒不是指这一点,在这里指的是你只要管学习,其他什么都不用管,生存技能,生活技能,道德思想教育啊,这些都不用管,你把你的学习搞好,其他的父母操办。

    那所以说,这也就引发出来一种辛苦的魔咒了,什么叫做辛苦的魔咒呢?你看我对吧,这些个家务活,辛苦工作就是为了让你能够考个好成绩,能够光耀门楣,如果你没有达到,你是不是辜负了我的苦心,你看我在外面那么辛苦工作,你都不能考到我想要的成绩,你对得起我吗?

    第3个问题,生命教育或者说死亡教育的问题。在那个时候就有很多相关的新闻报道说这个大学生虐待动物,在折磨和虐待的过程当中去获得一种快感,那在今天这个社会还有这种问题吗?或者说这个问题还很严重吗?这是对动物而言的,那对于人而言呢,就是我们是不是能够去真正的尊重一个人或者说动物的生命啊,而不是漠然似之,觉得死了就死了,跟我有什么关系啊,或者说敢惹老子,老子直接就把你做掉了?这种极为暴力的漠视生命的这种思想是在弥漫呢?还是已经萎缩了呢?

    第4个问题,真实的问题。这个真实体现在方方面面,如果具体细说的话可以展开很多,那么仅针对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而言,就是学生得虚伪的讨好老师,不然的话就没什么好果子吃,这个问题还存不存在?或者说这个问题,有没有得到这种解决?

    其实可能我个人感受最深的还不是在这个方面,感受最深的是在社会方面,这种人际关系的教育似乎在告诉你,你想好好的生存下去,你就不能够去活得真实,你就得迎合别人,讨好别人。反正昧着良心说几句好听的话,你自己又不会受到损害,反倒会让别人对你还有亲和力,这不两全其美吗?推而广之的话,这不是达到的那句广告词的效果,你好,我好,他也好啊。


    第5个方面,道德教育的问题,所谓的道德啊,在作者看来就是一种不妨碍别人权利的一种社会规则规范。那这个问题,如果从社会角度来看的话,有没有得到缓解,比方说这种乱穿马路乱闯红绿灯的现象下降了?比方说这个在一个餐厅吃饭的时候,就是那种烟雾缭绕或者说大声喧哗的那种现象降低了?

    如果从学校教育而言的话,那我们看一个宿舍里面晚上睡觉的时候,其他人干扰,一个正常休息的人,他的睡眠这种现象有没有下降?等等,这些问题,如果我们没有大样本的数据,也没关系,我们可以从自己身边的经历和体验去看,去觉察我们身边的那些人的道德修养,道德素质到底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第6个方面,兴趣教育的问题。先不说这个,比方说有的家长认为某某专业很火,结果就让自己的孩子必须得选择这个专业,你自己喜欢的那个不允许选,或者说你选了我不让你去上,你也奈我不何,这个事情至少还是公开的,比起那些偷偷的,把孩子的这个专业改成自己想要孩子上的这个才最可恶,这些现象这些事情,现在变得怎么样了?

    再有就是这个兴趣培养的问题,我们都说要尊重孩子的兴趣,都要去培养孩子的兴趣,但是我发现现在这个问题可能就出在这个培养上,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记得易中天先生讲过一句话非常好,他说这个人的全面教育啊,得以自由为前提。

    什么意思呢?就是他是自由地接触这个东西,他觉得自己很喜欢,那你这个时候你帮他去学,就行了,最麻烦的是什么呢?就是我打着培养的名义,我让你去参加各种兴趣班,反正培养兴趣吧,你个个都去培养呗,这个问题,现在是什么样子呢?

    第7个方面,比别人活得好是唯一的价值追求。这个问题你如果细化来看的话,就好比是你要上最好的学校,你在学校内的成绩要最好,如果说你在班上第一,那么我就按全校第一来要求你,如果说你到了全校第一我就按你那个地区第一来要求你,你将来选的专业要比别人更赚钱,那么你当你真的步入社会的时候,你一定要比别人有钱等等,这些归结起来就是要比别人活得好,我曾经看到梁晓声先生说中国的大学生特别畏惧平凡,如果觉得自己平凡的话,这一生都毁了,这个问题,这个现状,当下又是怎么个样子呢?


    第8个方面,现在的教育鼓励梦想吗?有人说那咋不鼓励啊,比方说我梦想考上北大,我梦想将来成为亿万富翁,你看学校也好,社会也好,父母也好,面对这些梦想,那真的是大力的在鼓励,大力的在支持啊,由此说来,中国的教育就是现在已经非常的鼓励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一个孩子说自己将来想成为一个动物学家,然后到原始大森林里面去研究动物,如果一个孩子说将来自己想成为一位诗人,像北岛一样的这种诗人,去研究诗歌,创作诗歌,如果一个孩子说我将来要成为像霍金那样的物理学家,去对理论物理具有开拓性的研究,这些实用实利价值都可能比较低的,这种成分都比较低,甚至说没有的这种梦想,看这个支持结果是怎么样子的呀?

    第9个方面,标准化的模式和流程,使得创造力被扼沙或者说平庸化这个问题,在书里面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说,老师有一天说,以春天为题写一个作文,很多孩子就写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啊,阳光明媚啊,等等这些。但是有个孩子说春天很糟糕,他说春天啊,这个细菌繁殖啊,容易得到流行感冒,说这个春天哪,这个细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像个爱哭的小姑娘等等,结果这个学生就遭到老师的批评。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例子,现在的这种教育环境教育现状与之相似的这种例子现象是不是还是比较突出呢?在这个受教育的过程当中,是不是时不时会这个样子,比方说这个考试不会考,这个你学了也没用,这个太深了,你不用操心,等等这些,这些行为难道不是在阻碍一个孩子的好奇心,以及他的求知欲,创造力么?现在这种问题,现状怎么样的呢?

    第9个方面,用学历衡量一切的价值标准,这个问题当下的现状怎么样?我其实已经见过很多这种言论,就是学历衡量一切的价值论,而且推演得非常之极端,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心思心力都聚焦在这个上面,我不想去评论,这个事情好不好,因为评论也没用,因为只要正常接受过这个义务教育系统的,都拥有学历。在我看来这种比较有学历没学历的竞争关系,已经发展成了学历高低的这种竞争关系,也有可能这两个维度同时存在。

    如果说你想打破这种言论,或者说你觉得我就不认同,那么很简单,你以你的实践方式,践行方式,或者说生命经历的方式,去凸显出你自己的学习理念,教育理念,这自然而然就会成为别人去衡量的一个标准。


    在这里我仅简单的举书中的提到的两个例子来供大家思考,第1个例子,上个世纪60年代有一位普通的中学物理老师叫陆家羲,他经过自己的刻苦钻研与思考,把当时世界上的一个数学难题寇克曼女生难题,给破解了,然后呢,就把自己的这个研究心得呢,就送给了当时的中科院数学研究所以及当时的最权威的杂志数学通报,结果等来的回复是没有价值。在1971年的时候,意大利的两位数学家向全世界宣布破解了这个难题。

    后来这个陆先生呢,还是没有放弃,又继续研究另外的世界数学难题,结果呢,他又把这个斯坦那系列难题给破解了,然后他又把自己的这个稿子送到北京,这一次比较幸运,被一个苏州大学的教授朱烈先生慧眼识珠,然后他就把这篇论文转给了这个美国的杂志组合论上,结果这篇文章一发表,就被西方的一个学者认为这是世界上近20年来在研究组合设计这一块最突出的贡献之一。

    后来中国的一家机构啊,就是请这个学者来西方讲学,然后这个学者呢,说你们中国不是有个陆博士嘛,其实这位学者哪知道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那所以说这个主办方呢,又去把这个陆先生请来,但是呢,这个陆先生也没钱穷,所以说借了400块钱来参加这个会议,可后来,他这个在回去后,由于长时间的劳累,就不幸去世。

    还有一个中央财经大学的教授叫做肖梅花,她的一本著作保险法新论被台湾某学者认为是中国内地保险法方面理论水平最高的一部学术著作,可是呢,这样的一位青年学者,不幸因为太过于劳累,心力交瘁而死亡,那她为什么心力交瘁呢?那是因为她只有本科学历,做不了教授,所以在一直辛苦的考博。

    行文至此,已近尾声。对于17年前的这样的一部著作里面所讨论的相关的教育现状,教育问题,在17年后来看,发现当下的教育还是那些老问题老现状,所以说我个人觉得你讨论这个教育问题没什么太大的价值和意义,因为我们不需要去讨论这些,我们只需要按着这个当下教育现状是怎么样子的,然后按照这个现状去学习去考试去升学,去获得自己利益,就行了。


    对于很多人而言,思考这些教育问题,还不如自己这个时候,多从当下的教育系统当中获得更高的学历,获得更多的利益,后者与前者的实用价值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这也难怪,像这样的一部著作,即便在2004年被称为是影响中国教育界的十部著作之一,即便他所反映的教育问题,教育现状,在今天依旧具有参考与启示批判意义,可终究还是在这个时代被人们忘却了,也绝版了,而我也只是在搜索网络文学小说的时候,不经意之间发现了这本书。

    但是这个世界的联系就是如此的巧妙,在不经意之间的某个瞬间,已经快要消失在历史的风尘里的一本书,又被人重新拾了起来,读了起来,还传播了这本书的思想,或许思想的魅力,就在于此吧。

    只要有人还在关心这个话题,还在思考这个话题,还在对这个话题有所表达,这些不同的思想力量,就会在不经意之间跨时空的相互吸引,相互对话,也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思想又重新被点燃了,也再次回到了一些人的记忆当中,只要这个过程还在延续,那么一本书的思想光就永远不会被遮蔽,而是会照亮每一个跟他有缘的读者,而这个读者也重新点亮了这本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导读七十三|教育病: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拷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sxd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