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初识沈从文先生,那思绪就要回到高中时期了,那时候是在语文书上学到《边城》,只觉得边城好美啊,我一定要去一次;而天保、傩送、翠翠又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感情纠葛中,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而后语文老师又带着我们看了凌子风导演的电影《边城》,电影是老电影了,画质感不清晰,但有幸遇到这样一个好语文老师,晚自习关灯在“搭建”的“电影院”给我们看电影,不幸的是电影看那到一半我就开始流鼻血(那时候每天都会流好多次鼻血,我只记得医生说的是毛细血管漏了,其他原因都不记得了,后来去医院补完之后也就没事了。)被同学送回宿舍了吧,还是送到哪里了,具体我也记不清楚了,所以导致我对这部电影印象不是很深刻,也对从文先生并未了解太多,仅停留在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而后便是大学时期读了朋友介绍的《西南联大的爱情往事》,在这本书里我再次识得从文先生。他和张兆和是在第二个故事“悬崖上的虎耳草”,他写到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出自沈从文给张兆和的情书,看到这,我就在想他该是多么温暖才会写出这样美好的话,好感度倍增。可是读完这个故事偏见也来了,由于篇幅限制,每个故事的字数有限,所以这个故事里他和高子青的故事只是一点点内容,但却也让我有很大反差。也正因为他和三三(张兆和)的故事和这句话让我更加向往“边城”,毅然决然在2017年国庆节去到湖南,去到边城—凤凰古城,那里的美我无法形容,因为我太爱那个地方了,和我去过的古城都不一样,她有水有山,温婉而刚毅。那晚泛舟沱江游凤凰,心都醉了,古城的酒吧也只是变成了摆设,因为我已经醉在这江面,她是我最爱的古城,没有之一……
对于从文先生,我向来都是只知其名,不知其人。哪怕我用了九个小时读完了一本关于他的他传—《沈从文和他身边的人们》,依旧“不识得”他。这本书以从文先生的一生为经,以和他交往的人为维,编织出一副二十世纪中国文人的历史画卷。
他的一生是极苦的,从文先生从一个一无所有的“乡下人”,靠着一枝笔在北京打拼出一方天地。凭着独立和执着之精神,为自己得安身立命之所。刚到北京时温饱问题无法解决时的辛酸苦楚,一步步的成长,全都是苦味,也全因这苦,大概才让从文先生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吧。
人与人相处贵在诚,从文先生善良而单纯帮助着他人。胡也频丁玲就是他刚到北京时的朋友,他们在艰难困境中互相扶持,收获最真的情谊。从文先生在成长路上受到胡适志摩等人的帮助和提携,在文学创作上凭借着自身的天赋和努力,取得很大的成功。在当了大学教授后,他也热情得帮助亲友和学生,很多他的学生后来都成了文学大家。那时的文人学生忧国忧民,个个以天下为己任,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努力为社会为自己找出路。时势造英雄,艰苦的生活造就坚韧的品行。
但一个天才的作家建国后竟不能写作了,真是令人遗憾的事,如果当时从文先生为了他的文学生命得以延续而迁居香港,我是赞同的。没有建国后的政治运动,也许他会创造出更多的文学作品,也许莫言就成为中国第二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呢。可惜命运弄人,他却进了博物馆成了古文物专家。文人不懂政治,跟政治扯上关系要么成了政客,要么下场很糟糕。他和他的很多朋友学生就在那时代的政治漩涡中身不由己,丟掉了文人的身份。
时代孕育了他,但时代也亏欠了他。
听涛山位于沱江河畔,沈从文墓地在一块不大的草坪上,没有坟冢,只有一块六吨多重的天然五彩石,沈从文手迹,镌刻彩石的正面: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彩石背面,是张充和的撰联: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将联句尾四字连在一起,便是:“从文让人”四字,透射着沈从文高风亮德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