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这个题目呢?
我是一个能宅就宅着的人,每天做的事情,工作、看书、看视频、运动、睡觉,在别人看来极其无聊,有时候自己也有这种感觉。但是参加这看似简单的十天主题营,从第一天觉得漫长到第十一天感慨一闪而过,我的生活多了很多色彩:充实、温情、热血,感恩。
简单的动机
我做事情之前喜欢先做规划,就比如参加这期的主题营,我需要先掌握这个月的中旬我的时间可控性,生活上的时间是我自己的,我可以自由调配。但我要确保工作上的事情按时完成,没有多余的事情干扰我。规划好这两点之后,我果断找了连长报名。
五月份的主题营因为各种加班,没有参加。和一些老铁聊天中,了解到精读营比清单营有意思。但我现在可以肯定的说共度营比清单营有意思。虽然缺席了精读营,但我链接到的一位老铁(龙猫),每天都会及时地把每日最佳打卡分享给我,真的是知足和感动。这一期他没有参加,我也做了和他同样的事。
集体的温暖
在一个好的团队里,大家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就连流血流汗都是开心的。
很荣幸,加入了“欢乐九排”。大家都是普通人,同时大家都是牛人。大侠老铁的坚持健身和心得分享,秀云丽水每天在忙碌的生活中挤出时间打卡,冰凌每天的积极互动活跃气氛……
当然,排长是应该获得最多掌声的,除了日常催打卡,还会想各种小心思鼓励大家,比如每日的温情絮叨,日签卡片,每天坚持,从不缺席。处处可见责任心,执行力和温暖。
我倾向于小集体互动,所以很少出现在大群里说话,但是红豆排长给我一个当阅兵助力官的机会,让我亮相。我自作主张增加了一个简短的开场白,希望可以带动大家的积极性,没想过结果出乎我的意外。大家刷屏式的反馈,让我很感动,而且意识到这就是集体的意义,那一刻归属感超强。因为自己的一句话,引起大家的共鸣,心里也会有一些欣喜,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存在的价值。
内心的触动
既然是读书营,读书才是最重要的事。读完《见识》这本书,我把所有的观点分为了三类:
01 超出我认知范围的,短期内无法接触和实践。这类观点可能只会在我心底留有印象,等有有机会才会启封再用。
02 在我现有认知基础上升级和拓展的。读到这类观点时,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就会不自主的结合自身实际去反思,感慨“这个问题原来可以这么想”。
03 自己已经掌握的观点。看到这些文字,会惊讶“我也这么觉得”。
合上书回忆了一下,自己脑海中最先浮现出的五个小点,跟大家分享一下:
01 好多事情不是你不行,是你根本不知道。知道的多了,也会越来越清楚自己的上限在哪儿,会发现自己原来可以走很远,而关键在于提升认识和见识。
02 要能够沉下心来看书,尤其是纸质书。读过的文字一定要留下东西。慢就是快。
03 做好一点的价值比做了十点高了无数倍。少就是多。
04 工作也要坚持“i+1”原则,少做简单重复的工作(这些工作在日常是少不了的),坚持做那些稍微超出自己能力的工作,会耗费精力但也会获得显著提升的工作。
05 说话传递信息到位,让听者听懂并理解正确。回答问题简单精准,能用事实数据绝不用文字描述,不要模棱两可或者把更复杂的问题抛给提问者。
留下的遗憾
每做完一件事,总会留有遗憾。就好像每次考试出成绩,总觉得自己没发挥好一样。
最佳目标:
想到自己开营之前写下的目标没有实现:获得最佳次数1+。结果最终一次优秀都未得到。
分析原因主要有两点:
01 自己的文字还局限在视角太窄,但我还是觉得学为己用,别人的故事终究是别人的。
02 打卡文章的观点每次总是罗列很多,虽然存在逻辑,依旧显得多而散。
点评:
自认为点评要比写文简单得多,没有必要花整块的时间去处理。看到他人的文章,有亮点可以指出来,有好的建议可以提出来。花五分钟看一篇文章的时间还是有的。但是真应了猫叔的话“不去做,然并卵”。这件事我根本就没有去做,留下遗憾是肯定的。
好在收获的比遗憾要多得多,才会显得遗憾没那么重要了。但是不能停止精益求精的脚步,下次行动营要弥补和改进做的不好的地方,想到了就去做。
接下来最想做的一件事
看完这本书,注意到书中多处用到成语和俗语阐释的道理,有的是旧词新解,有的是就此延伸。在我看到第三章时就产生一个想法,“全书共提到几个成语或者中文古语?”把这部分内容梳理出来,应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儿。
我想这是我接下来要做的一件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