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三年前开始学习理财的。三年前还在读研二,也是哈工大研究生的最后一年,在找完工作后的那段时间,看了很多职业生涯的书。职业生涯规划,我记得一定是学校有相关的心理咨询或者社团或者是图书馆课程,不然我不可能知道有这么一个东西存在。那段时间非常迷茫,工作是什么,怎样工作,工作之后怎样提高自己,于是找来相关书开始看,相关书籍大多非常枯燥,但还是有一些言之有物的小册子的。了解大概之后,理财这个领域就扑面而来,从此之后,“股票”“房产”“现金流”这些字眼就从新闻里自己跳了出来。
接触理财领域之后看的第一本书就是一本教科书般的书,讲基本概念与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具体书名已经忘了,大概是那种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教科书,没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但对于初学者对这个领域有个全局认知非常有用。紧接着是《小狗钱钱》,kindle上看的免费书,很通俗讲理财意识;然后是《富爸爸穷爸爸》,也很通俗,不过已经非常具体了,我毕业之后送了一本给还没毕业的女朋友,希望对理财能达成一致见解,不知道看没看;再然后是《共同基金常识》,这是很出名的一本书,作者被视为共同基金领域的开山鼻祖之一,这本书里有大量数据和举证,非专业人士可以很快地跳过,专注于结论和用于得出结论的条件和推论。后来在蚂蚁金服试水的时候遇到了简七理财,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财。偶然的机会知道了任泽平,关注了任泽平的公众号,关注着他从一家公司跳到另一家公司,从此开始关注国家大计,关注国家公布数据对人们生活、股票市场的影响。关注简七理财公众号之后知道了银行螺丝钉和民工君,现在也关注二师父定投。我的投资,从一开始试水,改成了简七组合,后来又改成了银行螺丝钉组合,一直到现在。
投资理论一大堆,前前后后看了一些书和公众号,我一直在找适合于我自己的投资理论。总结一下:
1. 股票市场只定投指数基金。指数是一揽子股票按照等比例等策略购买的基金,基金经理负责定期调整持仓去掉不符合策略的增加新的优秀基金,不负责随时挑选股票,相对来说费率较低。定投指定期买入一定数量的基金份额,可以定额也可以不定额,不定额收益稍高一点。
2. 极简组合指国内大盘、中下盘、美国大盘、美国中小盘、纯债债券各20%,每年卖出涨的买入跌的。对我这种初入职场没有积累的菜鸟来说,每个份额都很重要,如果某只指数处在历史高点,定投之后我的每个买入点都将是高点,这样一旦亏损会出现巨大的而且短时间内无法抹平的亏损。比如纳斯达克100指数,自16年买了到17年,已经涨了30%以上,而且站上了历史最高,我意识到没有基础资金在场的定投是一定会亏损的方法。我需要一个只投资低估的投资组合,比如螺丝钉组合。《共同基金常识》大部分我已经忘了,有一个结论很重要没有忘,投资超过5只指数基金,对于均摊风险和提高收益来说,已经见效甚微了;简七组合的原理没有忘:指数基金之间不应该有很高的相关性,相关性太高无法分摊风险,相关性为负数没有收益。所以照着这个思路,重点参考螺丝钉估值表,就有了我现在的投资思路。比如沪深300、上证50和银行指数有很大重合,在三者都低估的时候没有都买,挑低估最严重的即可。美股过高之后,我试水过印度指数,也是个高估很多年的指数了,近期在研究德国30指数。高估之后分三个月卖,蚂蚁金服卖出可以直接选1/2、1/3、1/4,很方便,最近证券指数已经卖了近一半持仓。另外说一下,尽量不要买行业指数,行业指数与行业周期及动向、政策高度相关,无关人士很难把握,也就容易亏损。
3. 上面都在说指数基金,这里说一下债券和定期。债券当然要买纯债,不要买各种增强,因为本来已经在买股票指数了,没必要让债券基金经理再去买股票。债券简单划分成长期和短期,长期可以买信用债,收益高波动大,17年经历或2%的亏损,这在债券基金里是很大的亏损了;短期可以买超短债,作为周转资金,收益近定期,高于货币基金。原来我是买定期的,每季度或者半年可以提取的那种高收益定期理财,最近在逐渐把这部分全部替换成超短债。年终奖的处理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无法把这笔钱尽快消化进投资组合,只能放超短债里然后慢慢投出去。
4. 原本以为公司会卖给员工房子,过去一年逐渐把一些定期取了出来,每个月的工资也只投资很少的部分,后来变成了租,浪费了去年后半年A股极端低估的机会,现在未投入到基金里的钱已经超过了一半又不敢马上提高定投额度,很不好处理。这里说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可能用钱的处理办法,不要一边负债一边投资,个人理财不要用杠杆。
5. 初入职场,投资最重要的还是投资自己。定投低估指数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每周都不需要太多关注钱,大量的时间还是用在工作、思考和提高上。
穿越一轮熊市,是最好的检验投资理论的机会。2018年,分散投资抗跌,不够分散又导致跌得还是有些严重。熊市亏损少于大多数人,牛市收益也大于大多数人,这对普通人来说也就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