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存简介
缓存,我的理解是:让数据更接近于使用者;工作机制是:先从缓存中读取数据,如果没有再从慢速设备上读取实际数据(数据也会存入缓存);缓存什么:那些经常读取且不经常修改的数据/那些昂贵(CPU/IO)的且对于相同的请求有相同的计算结果的数据。如CPU--L1/L2--内存--磁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CPU需要数据时先从L1/L2中读取,如果没有到内存中找,如果还没有会到磁盘上找。还有如用过Maven的朋友都应该知道,我们找依赖的时候,先从本机仓库找,再从本地服务器仓库找,最后到远程仓库服务器找;还有如京东的物流为什么那么快?他们在各个地都有分仓库,如果该仓库有货物那么送货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缓存命中率
即从缓存中读取数据的次数 与 总读取次数的比率,命中率越高越好:
命中率 = 从缓存中读取次数 / (总读取次数[从缓存中读取次数 + 从慢速设备上读取的次数])
Miss率 = 没有从缓存中读取的次数 / (总读取次数[从缓存中读取次数 + 从慢速设备上读取的次数])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监控指标,如果做缓存一定要健康这个指标来看缓存是否工作良好;
缓存策略
Eviction policy
移除策略,即如果缓存满了,从缓存中移除数据的策略;常见的有LFU、LRU、FIFO:
FIFO(First In First Out):先进先出算法,即先放入缓存的先被移除;
LRU(Least Recently Used):最久未使用算法,使用时间距离现在最久的那个被移除;
LFU(Least Frequently Used):最近最少使用算法,一定时间段内使用次数(频率)最少的那个被移除;
TTL(Time To Live )
存活期,即从缓存中创建时间点开始直到它到期的一个时间段(不管在这个时间段内有没有访问都将过期)
TTI(Time To Idle)
空闲期,即一个数据多久没被访问将从缓存中移除的时间。
到此,基本了解了缓存的知识,在Java中,我们一般对调用方法进行缓存控制,比如我调用"findUserById(Long id)",那么我应该在调用这个方法之前先从缓存中查找有没有,如果没有再掉该方法如从数据库加载用户,然后添加到缓存中,下次调用时将会从缓存中获取到数据。
自Spring 3.1起,提供了类似于@Transactional注解事务的注解Cache支持,且提供了Cache抽象;在此之前一般通过AOP实现;使用Spring Cache的好处:
提供基本的Cache抽象,方便切换各种底层Cache;
通过注解Cache可以实现类似于事务一样,缓存逻辑透明的应用到我们的业务代码上,且只需要更少的代码就可以完成;
提供事务回滚时也自动回滚缓存;
支持比较复杂的缓存逻辑;
对于Spring Cache抽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
- Cache API及默认提供的实现
- Cache注解
- 实现复杂的Cache逻辑
springboot与cache
pom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cache</artifactId>
</dependency>
启动缓存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ache.annotation.EnableCaching;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ontext.annotation.Configuration;
@Configuration
@EnableCaching
public class CacheConfig {
}
注解@Cacheable
@Cacheable可以标记在一个方法上,也可以标记在一个类上。当标记在一个方法上时表示该方法是支持缓存的,当标记在一个类上时则表示该类所有的方法都是支持缓存的。对于一个支持缓存的方法,Spring会在其被调用后将其返回值缓存起来,以保证下次利用同样的参数来执行该方法时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获取结果,而不需要再次执行该方法。Spring在缓存方法的返回值时是以键值对进行缓存的,值就是方法的返回结果,至于键的话,Spring又支持两种策略,默认策略和自定义策略,这个稍后会进行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当一个支持缓存的方法在对象内部被调用时是不会触发缓存功能的。@Cacheable可以指定三个属性,value、key和condition
例子
@Cacheable(value = "models", key = "#testModel.name", condition = "#testModel.address != '' ")
public TestModel getFromMem(TestModel testModel)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TimeUnit.SECONDS.sleep(1);
testModel.setName(testModel.getName().toUpperCase());
return testModel;
}
说明:
value (也可使用 cacheNames) : 可看做命名空间,表示存到哪个缓存里了。
key : 表示命名空间下缓存唯一key,使用Spring Expression Language(简称SpEL,详见参考文献[5])生成。
condition : 表示在哪种情况下才缓存结果(对应的还有unless,哪种情况不缓存),同样使用SpEL
value
value属性是必须指定的,其表示当前方法的返回值是会被缓存在哪个Cache上的,对应Cache的名称。其可以是一个Cache也可以是多个Cache,当需要指定多个Cache时其是一个数组。
@Cacheable("cache1")//Cache是发生在cache1上的
public User find(Integer id) {
returnnull;
}
@Cacheable({"cache1", "cache2"})//Cache是发生在cache1和cache2上的
public User find(Integer id) {
returnnull;
}
key
key属性是用来指定Spring缓存方法的返回结果时对应的key的。该属性支持SpringEL表达式。当我们没有指定该属性时,Spring将使用默认策略生成key。我们这里先来看看自定义策略,至于默认策略会在后文单独介绍。
自定义策略是指我们可以通过Spring的EL表达式来指定我们的key。这里的EL表达式可以使用方法参数及它们对应的属性。使用方法参数时我们可以直接使用“#参数名”或者“#p参数index”。下面是几个使用参数作为key的示例。
@Cacheable(value="users", key="#id")
public User find(Integer id) {
returnnull;
}
除了上述使用方法参数作为key之外,Spring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root对象可以用来生成key。通过该root对象我们可以获取到以下信息。
属性名称
描述
示例
methodName
当前方法名
#root.methodName
method
当前方法
#root.method.name
target
当前被调用的对象
#root.target
targetClass
当前被调用的对象的class
#root.targetClass
args
当前方法参数组成的数组
#root.args[0]
caches
当前被调用的方法使用的Cache
#root.caches[0].name
当我们要使用root对象的属性作为key时我们也可以将“#root”省略,因为Spring默认使用的就是root对象的属性。如:
@Cacheable(value={"users", "xxx"}, key="caches[1].name")
public User find(User user) {
returnnull;
}
condition
有的时候我们可能并不希望缓存一个方法所有的返回结果。通过condition属性可以实现这一功能。condition属性默认为空,表示将缓存所有的调用情形。其值是通过SpringEL表达式来指定的,当为true时表示进行缓存处理;当为false时表示不进行缓存处理,即每次调用该方法时该方法都会执行一次。如下示例表示只有当user的id为偶数时才会进行缓存。
@Cacheable(value={"users"}, key="#user.id", condition="#user.id%2==0")
public User find(User user) {
System.out.println("find user by user " + user);
return user;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