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采集:憧憬科技未来:
1.2001年,经由6个国家(美、英、法、德、日、中)的数百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努力,第一个人类基因组草图最终完成,并得以正式发表。
其中,中国承担了1%的测序工作。
2.通过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测序技术的不断迭代革新,基因测序技术正朝着更高的精度、更低的成本、更长的长度及更便捷操作的方向发展。
DNA测序的突破性临床应用是产前检测。
在肿瘤学方面,液体活检技术将会发展成癌症筛查的常规工具。
3.1978年7月25日晚上11点47分,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路易斯出生,被人们称为“世纪之婴”。
对于这项技术,推崇者称它是“送子观音”,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反对者则斥之为“技术恶魔”,是社会的重大威胁。
4.三种不同的试管婴儿技术:常规试管婴儿、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
5.PGD实现了对胚胎基因的筛选。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可能性是,基因筛选在不久的将来会愈演愈烈,最终从长相、智力等方面出发,对人类胚胎进行选择,衍生出名副其实的“人工设计婴儿”。
6.基于小群体或特定群体样本的统计学研究,只能得出统计相关性而非因果关系。
所谓的优势基因与优秀性状,在很多时候只是有某种概率上的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有了某种优势基因,跟在某领域取得成就并非因果关系。
7.干细胞(stemcell)是人体中具有增殖和分化能力的一类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该类细胞可以从单一细胞分化为多种不同细胞。
根据分化能力的不同,干细胞可以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
8.人体内高度分化的细胞也可以“逆转”为多能干细胞,用于临床治疗,补充天然干细胞来源的不足。
9.成人体内的间充质干细胞更适用于干细胞疗法,其主要存在于人体的骨髓、脐带血和脐带组织、胎盘组织和脂肪组织中。
用新生儿冻存的脐带血治疗血液病已经是成熟的医疗手段。
10.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科学家们都在努力探索让中枢神经再生的方法,在这场对抗命运的战斗中,人类始终保持希望。
一行精华: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PGD,实现了对胚胎基因的筛选。
基于小群体或特定群体样本的统计学研究,只能得出统计相关性而非因果关系。
干细胞(stemcell)是人体中具有增殖和分化能力的一类多潜能细胞。
触动,反思,改变:
人类对于基因科学的摸索前行,类似于在《三体》世界的“黑暗森林”环境中探索,手中的火苗,随时可能变成毁灭自己的导火索。
但是,不这样冒风险,人类就不可能在基因世界这片“黑暗森林”中有任何发现与收获。不能因为存在不可知的风险,就停下探索的脚步,否则,活着的意义就不复存在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