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我的写作动力,来源于三个方面:
其一,最初来自灵感的随笔,有时候的情绪像水满缸了将要溢出来,找个容器接住,写出来,就是这种适合我的容器。
其二,后来来自大巴-理财巴士的启发,他说写作就像做生意,每天都要开张,生意才能做起来,越做越大。而坚持每天写,就是坚持每天开张。如此一来,对写作这件事情就少了很多恐惧,无论字数多少,小店每天都要开个张,才能做起买卖,很有必要。
其三,再后来来自笑来老师的启发,从他那里有太多的新知学习,并且不出意外全是颠覆和重塑我三观的激发我思考的认知,这些都是我的输入计划,像是待开采的一座宝藏,坐在宝藏外面已然乐出声来,许久未见的求知欲望再次被激活。以新的输入为中心点,将实践和启发记录下来,积攒下多篇文章,留下思考的痕迹。
高手学习有一个特点,他们通过不断学习储存足够多的概念,然后有很大概率在某一时刻,某些毫不相干的神经突触产生了意外连接,也就是我们知道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于是又激发了新的idea,新的idea又再次改变行动,行动再次修正概念,如此往复……最终大脑被重塑,形成了新的物理沟回。再于是,我们看到了强者欲强的表象结果,甚至导致大多数人不愿意深究背后的真相。
高手的学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功利性的学习。我的脑海中闪现这么几个成功启发过我的“熟人”,一个是有“行走的图书馆”称号的查理芒格,一个是“什么都能从书中学到”的笑来老师,一个是《认知觉醒》的周岭老师,他们都是自学成才的高手,他们又都是杂学的高手。查理芒格是巴菲特身旁神一样的存在;笑来老师以他清奇的思考和人生,成功地、结结实实地引领和改变着一票人的命运;周岭老师是一个逆袭的例证,他通过大量的跨领域学习,条理清晰的点醒了尚存一丝理性的我辈,告诉人们还有希望。他们最终的成绩和悟道,似乎很直接的归功指向于他们的杂学。感兴趣就学呗,力所能及的看书,多多益善。
“什么都能从书中学到”,最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感悟。以前我的理解仅限制在自己能接触到的中文书圈,也不太懂得挑书,尽管以自豪的刷书速度,也深深的怀疑“什么”这个涵盖面有些武断,好书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多。但当我接触到一个新的认知后,我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那就是:
很多优秀的作品以外文居多(这里没有崇洋媚外的任何含义,只是客观的从发表的质量和数量来推断),我们能接触到的,大多是翻译到国内的一部分,说白了就是被“咀嚼”过的,并且还受到译者水平限制良莠不齐,翻译好的推广开来成了我们口中的经典,翻译烂的渐渐小众淡出读者视野。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没有被翻译过来的好著作,没有被翻译过来的前沿学术论文等,这些数量更不在少数。因此有良好英语阅读能力的人最幸运,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拿到了第一手资料,有了基于第一手资料的第一手思考,做了基于第一手思考的第一手准备,积攒了基于第一手准备的先发优势……
写到这里,我又一次细思极恐:都说成功的人是极少数,又,他们的成功是诸多提前布局的必然结果。
看来很有必要重拾英语阅读能力,给认知系统多打开一个广角镜头,用第一手资料武装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