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代理模式(Proxy)
情景:一个客户不想或者不能够直接引用一个对象,而代理对象可以在客户端和目标对象之间起到中介的作用。
给某一个对象提供一个代理对象,并由代理对象控制对原对象的引用。
静态代理
可以做到在不修改目标对象的功能前提下,对目标对象调用,以及对目标功能扩展。
缺点:因为代理对象需要与目标对象实现一样的接口,所以会有很多代理类,类太多或者接口增加方法,目标对象与代理对象都要维护, 那么就有了动态代理。
Android 静态代理实例
插件化框架 dynamic-load-apk的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两个字:代理。通过在 Manifest 中注册代理组件Activity或者Service等,当启动插件组件时首先启动一个代理组件,然后通过这个代理组件来构建、启动插件组件对应的方法就OK了。
参考 :
Android 插件化框架 DynamicLoadApk 源码解析
动态代理
代理对象,不需要实现接口,利用API的java.lang.reflect.Proxy类中方法newProxyInstances反射调用目标对象的方法,但是目标对象一定要实现接口,否则不能用动态代理。
代理对象
public class ProxyFactory {
private Object target;
public ProxyFactory(Object target) {
this.target = target;
}
public Object getProxyInstance(){
return Proxy.newProxyInstance(
target.getClass().getClassLoader()
, target.getClass().getInterfaces()
, new Invocation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o, Method method, Object[] objects) throws Throwable {
System.out.println("开始事务2");
//执行目标对象方法
Object returnValue = method.invoke(target, objects);
return returnValue;
}
});
}
}
客户实现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目标对象
AbstractObject abstractObject = new RealObject();
// 【原始的类型 class com.decoration.lib.proxy.sample2.RealObject】
System.out.println(abstractObject.getClass());
// 给目标对象,创建代理对象
AbstractObject proxyObject = (AbstractObject) new ProxyFactory(abstractObject).getProxyInstance();
// 【 class com.sun.proxy.$Proxy0 】 内存中动态生成的代理对象
System.out.println(proxyObject.getClass());
// 执行方法 【代理对象】
proxyObject.operation();
}
}
参考:
《Java的三种代理模式》
《Java设计模式——代理模式实现及原理》
2: 享元模式(Flyweight)
主要作用就是复用大对象(重量级对象),以节省内存空间和对象创建时间。
顾名思义:共享元对象。如果在一个系统中存在多个相同的对象,那么只需要共享一份对象的拷贝,而不必为每一次使用创建新的对象。
public class FlyweightFactory {
private Map<Character,Flyweight> files = new HashMap<Character,Flyweight>();
public Flyweight factory(Character state){
//先从缓存中查找对象
Flyweight fly = files.get(state);
if(fly == null){
//如果对象不存在则创建一个新的Flyweight对象
fly = new ConcreteFlyweight(state);
//把这个新的Flyweight对象添加到缓存中
files.put(state, fly);
}
return fly;
}
}
优点:大幅度地降低内存中对象的数量,节省内存空间。
缺点:使得系统更加复杂。为了使对象可以共享,需要将一些状态外部化,这使得程序的逻辑复杂化。将享元对象的状态外部化,而读取外部状态使得运行时间稍微变长。
应用场景:
1:享元模式由于其共享的特征,可以在任何“池”中操作,比如:线程池,数据库连接池。
2:String类的设计也是享元模式(String对象是final类型,对象一旦创建就不可改变)
参考:
java设计模式---享元模式
《JAVA与模式》之享元模式
《Android源码设计模式》--享元模式
3: 门面模式(外观模式)
设立一个门面对象,使客户访问门面就可以了,不需要单独调用里面不同的子系统模块
初学者往往以为通过继承一个门面类便可在子系统中加入新的行为,这是错误的。门面模式的用意是为子系统提供一个集中化和简化的沟通管道,而不能向子系统加入新的行为。
缺点:不符合开闭原则,如果要改东西很麻烦,继承重写都不合适。
参考: 《JAVA与模式》之门面模式
4:桥接模式(桥梁Bridge)
主要应对:由于实际的需要,某个类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维度变化,如果只是用继承将无法实现这种需要,或者使得设计变得相当臃肿。
把抽象(abstraction)与行为实现(implementation)分离开来,从而可以保持各部分的独立性以及应对它们的功能扩展。
下面的AbstractComputer类就是桥接类,AbstractComputer的具体实现是一个维度,其中的CpuAbility又是一个维度,通过桥接类连接了两个维度。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Computer{
CpuAbility cpuAbility;
public AbstractComputer(CpuAbility cpuAbility){
this.cpuAbility=cpuAbility;
}
public abstract void checkPcAbility();
}
参考: 《JAVA与模式》之桥接模式
另外:
其中对象的适配器模式是结构型各种模式的起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