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泰山五福
1、平安之福
“登泰山 保平安”,祈祷平安,是大多数游客攀登泰山怀着的美好愿望。泰山老奶奶,更是老百姓心目中“有求必应”的平安守护神。多少人,怀揣着对平安吉祥的向往,对泰山老奶奶的虔诚,攀登泰山,祈福纳祥。
2、求子之福
泰山老奶奶能福佑众生、广布恩露,人们信奉为滋生万物、主管生育的送子娘娘,泰山求子风俗从古至今持续已久。祈求而得的孩子受泰山老奶奶福泽,将会茁壮成长。日后一旦生儿育女,必定要到泰山还愿。若求子未成,则再来一次,但“求子不过三”。
3、生死之福
“魂归蒿里”,蒿里山,位于泰山之前,是世界华人的魂魄所在。泰山主生死,而蒿里山在泰山旁,被公认为是聚敛魂魄的鬼都。穿过奈河,进入蒿里山阴曹地府,魂魄在这里得到转世,也就有了人们的今生来世。
4、家宅之福
“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刻在泰山石上的“泰山石敢当”被尊为“镇宅之宝”。石敢当具有镇宅、厌殃、消灾、弭难、保佑平安等功能,可保家宅平安。
5、祈愿之福
每年三月十五和三月二十八分别是泰山老奶奶和东岳泰山神的寿诞,这时候,来自世界各地的善男信女都会从四面八方而来汇聚泰山,焚香祭拜,共同为泰山老奶奶和泰山神祝寿祈福。
二、延伸阅读——传统五福
福开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人们孜孜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福、追求福的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不仅提出了体现中华特色“福”,而且以“福”字为中心衍生出“福气”、“福分”、“福地”、“福相”、“福门”、“福将”、“福泰”、“福星”、“鸿福”等一系列概念,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福文化”体系,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五福”理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福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福理想”的标志。
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人们经常说“五福临门”。“五福”代表五个吉祥的祝福:长寿、富贵、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传统习俗中,五福合起来就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
1、长寿之福
《尚书》把“寿”列为五福之首。后世注解者对《尚书》中“寿”字的解释比较一致,都理解为“长寿”或“高寿”之意。
首先,长寿理想体现中华民族敬重人的生命价值。古人强调,人为万物之灵长,应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尚书·泰誓上》提出:“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荀子说:“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隋唐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卫生歌》中说:“天地之间人为贵,头象天穹足象地。父母遗体宜保之,萁裘五福寿为最。”正是出于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敬重,寿命长短才显得至关重要。人生的一切幸福都建立在生命存续的基础上,生命价值与寿命长短紧密相关,寿命长短自然成为衡量生命价值大小的重要尺度。
其次,长寿理想是社会各阶层共同追求的人生目标。在中国历史上,祈求长寿在各个社会阶层中都具有高度的社会共识:封建帝王希望“万寿无疆”,平民百姓向往“寿比南山”,父母期待新生婴儿“长命百岁”。活多少岁方为长寿?孔子嫡孙、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其编订的《五经正义》中说:“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下寿八十。”《庄子·盗跖》说:“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再次,长寿理想的实现途径是奉行养生之道。在追求长寿的过程中,产生和形成了融合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的中国传统养生文化。道家和道教重视修炼养身,将长生不老作为身体修炼的终极目标;儒家强调道德养生,孔子提出“知者乐,仁者寿”,董仲舒对“仁者寿”的原因作了精辟解释:“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最后,长寿理想与多子多福观念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父系血缘为本位的社会,父系血统的延续至关重要。个体寿命久长既有利于婚育,更有利于人丁兴旺、传宗接代和永继香火;子孙众多不仅仅是个人的福气,更是家庭和家族的福分,即所谓“多子多福”。
2、富贵之福
《尚书》把“富”列为第二福。现代注解者对《尚书》中“富”字的解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的界定为“富裕”,有的解释为“富足”,有的理解为“富贵”。“富裕”说和“富足”都是从经济角度强调物质财产或财富的充足富余。“富贵”说则包含了经济与政治两个维度,其中“富”主要指物质财富和经济地位,“贵”主要指官职禄位和政治地位。综合而言,“富贵”说既包括“财”也包含“禄”,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深厚民间基础的“财文化”和“禄文化”。获取富贵,避免贫贱,是中国传统社会各阶层的共同追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富贵之福的实现途径有二:一是发财致富。福与富起源于同一个字,古人对“福”的释义多作“富”,“福”与“富”可以互解;中国传统吉祥图《百福图》就是以古字体写出各样“福”与“富”字一百个,《百福图》中“福”即“富”。东汉训诂学家刘熙《释名》说:“福,富也。”传统社会里的“财”主要指物资和金钱,也可以称为“利”。古人认为求财谋利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二是功名致贵。在中国传统社会,“禄”被认为是福的重要标志之一,“禄,福也”。功名利禄的核心是获得权力和做官从政,只有获得功名利禄,才能体现社会地位的“高贵”“显贵”。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广大平民阶层获得官职和权力的唯一途径是参加科举考试,即所谓“学而优则仕”。传统社会的官位不是非功利和超功利的,掌握权力也能获财,如“当官发财”“加官进禄”。富贵是“钱”与“权”的结合,既有钱又有权,就能享受富贵之福。
3、康宁之福
《尚书》把“康宁”列为第三福。何谓康宁?有的解释为“平安而无疾病”,有的解释为“身心舒泰无疾病”,有的理解为“康健平安”。归纳起来,“康宁”就是身心健康和平安无事,具体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身体健康。身体健康主要指生理层面,其标志是没有疾病缠身,没有疾病困扰。古人非常重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格言联璧》中说:“无疾病缠身,谓之福。”“无病之身,不知其乐也,病生始知无病之乐。”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实用的“养身”经验,如卫生养身、饮食养身、运
动养身、修炼养身、药物养身、治疗养身等,形成了非常丰富的传统“养身文化”。
二是心理安宁。心理安宁主要指心灵宁静和心态平和,也就是现代心理学所说的心理健康。古人认为,达成心理安宁的具体方法很多,其根本途径在于“养心”。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
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格言联璧》提出“六心”说:“闹时炼心,静时养心,坐时守心,行时验心,言时省心,动时制心。”
三是平安无事。“平安”就是没有风险,没有遭遇危险,“平安是福”的观念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源远流长。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无灾无难便是幸福。“无兵凶荒歉之岁,谓之福。”“无事之家,不知其乐也,事至始知无事之福。”
4、好德之福
《尚书》把“攸好德”列为第四福。攸,所也;好,喜好;攸好德,所爱好的美德。以德为尚也是一种幸福,而且是幸福的根本所在。遵循厚德载福和积德成福的理念,把爱好美德视为人生幸福的要素之一,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福文化的鲜明特色。五福中最重要的是第四福——“好德”。有着生性仁厚,宽厚宁静的德,这是最好的“福相”。在古人看来,德是福的根本。福是德的结果和表现。以此敦厚纯洁的“好德”不断增长,培植其他四福,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五福。千百年来人们这样祈盼,为此付之行动,成就了中国独有的文化式样——“五福文化”。
“德”的含义非常丰富,几乎包括人生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一切有关社会人生的健全身休、健全心理、健全道德、健全社会功能等健全通则都包括进
来了。《左传》襄公七年:“恤民为德。”《韩昨子·二柄》:“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管子·心术上》:“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庄子·外篇·缮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礼记·乐记》:“德者性之端者也。”德是什么?德是性情的端端正正的体现。《礼记·大学》:“德者本也”。德是万事万物、人生社会的根本。
“好德”是一切幸福和快乐的源泉,是一切好运和福气的根本。晋人范文子说:“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又说:“夫德,福之基也,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也,其坏也无日矣。”儒家提出以行善为中心的“德福一致”思想,倡导仁爱、忠义、礼仪、睿智、诚信等五种道德准则,践行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五种美德品质,实现大德必寿、义而富贵、善者康宁、修德善终。
品德修养如何转化为福?一般是经由行善积德再实现积德成福。《尚书·汤诰》说:“天道福善祸淫。”孙思邈在《福寿论》中说:“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周易》也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孔子认为:“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孔子主张以义取利,反对见利忘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清人石成金认为,幸福不会“不期而至”,只有先播种才会有收获,行善修德就是一种“种福”行为。“世人皆欲长寿富贵等类,但此诸福,未有不从种根而生者。盖言行有利于人者,俱为之方便,即俱为种福。兹非方便于人,实种福于己。”石成金还为世人如何行善积德开出十个方子: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
5、善终之福
《尚书》把“考终命”列为第五福。考,老也;终命,高寿善终;考终命,即尽享天年,长寿而亡,寿终正寝,民间的通俗说法为“好死”。善终者能避免横祸,无疾而终,心无烦恼与牵挂、安然而自在的离开人间。善终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共同作用的最终结果,是个体生命历程中最后享受的“福分”。
考终命含义非常丰富。一是坦然面对死亡。死亡是每个人必然面对的人生归宿,对待死亡的态度反映不同的生死观念。古人认为,能够坦然面对死亡,是衡量善终的首要标志。儒家提倡的生死观是乐天知命,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既然生不由己,死亦天命,那么,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好好把握住“生”。道家主张自然主义生死观,强调要顺应自然。庄子认为,人的生死是必然不可免的,就像永远有黑夜和白天一样,这是自然规律。“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二是无疾而终。在离世的时候,没有遭受慢性疾病的折磨和痛苦,而是机体的自然衰老,,生命的自然终止。无疾而终取决于一系列的前提条件,既要珍惜
生命,明白养生、养心之道,又要懂健身之法,还要知调养之术。无疾而终的欲求具有非常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三是终生无憾。个人安然离世,所有的欲求得到满足,所有的愿望得到实现,
没有留下遗憾,没有留下后悔,上对得起苍天,下对得起大地。
四是死得其所。儒家认为,“善终”不仅体现在自然生命的绵长,也体现在死的社会价值上。儒家推崇个人为了集体利益而慷慨赴死的价值取向,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大义凛然。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也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