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长假的余温还在,而我却早想扎进读书写作的瀚海。
前几天无意间被公众号“齐帆齐微刊”里某一篇文章里牵动心弦,所以当场截屏,想再慢慢回味。具体情节不太记得,而吸引眼球的是那细腻的文字,以及让人读完以后有种身临其境的精妙感觉!就那整整一段话,平常阅读都是一扫而过的的我,居然在那停留了3分钟!!作为广大读者之一的我来说,确实有被惊愕到:何年何月,我写的文字能打磨到这般精细,我也此生无憾啦。
我性格文静却在不甘心平庸的生活,去做了一年销售工作,屡次受挫后习惯在温暖的文字里自我疗愈。也幻想着哪天自己也能够通过阅读写作在社会上挣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出于一种对文字深深的眷恋,于于是又接着浏览了其他的优秀文章,不管是什么文风,什么题材,读完不禁想竖起大拇指,篇篇想点赞,收藏,借鉴。
好吧,言归正传,我为什么写作?有以下几个原因:
1.圆儿时的梦,实现写作变现。很小的时候老家有一老大叔,每次投稿中了以后,收到寄来的稿费后都会和爸爸畅饮几杯。聊到酣畅淋漓,夜深人静。当时虽不懂怎么创造,怎么投稿,(在十几年前经济物质都很匮乏的年代,)但至少这样一颗文学梦却在我心底默默地生根发芽。
2.“成为演说家之前,先成为作家;成为作家之前,先成为阅读者”。自己阅读,同时引导小儿阅读,带他阅读启蒙,也检验自己的阅读成果。
3.通过长期的阅读,写作改变气质。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富贵门槛最低的是读书。
4.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一个人有想法不行,还得把想法付诸实践。
于是找到齐齐老师的私人微信并咨询了写作课当场报名,然后央求老师拉我入群,静默观察了一晚,发现群内文友的“日更”作品持续在群里提交,随手点开一看,让人挪不开眼:篇幅又长有短,有散文,小说,纪实篇,生动逼真,刻画细致;抒情篇语言细腻隽永,清新脱俗,越看越爱不释手。心中激情澎湃,总算找到可以奋斗的目标。
再回头看看自己的语言,语言基本都是平淡无奇,以总结或者倾述为主。从文中根本感觉不到那种声情并茂,绘声绘色,有些有肉,就像人工AI那般。有时还略显稚嫩,累赘,逻辑性也不够清晰。失落惆怅油然而生。
同时我也明白:自己虽然写得很一般,至少每天在写,就像齐齐老师说的,这些素材说不定哪天修改删减一下,又可以成为一篇原创!所以我也觉得,人家的经典可以借鉴,和曾经的自己比就好啦,每天进步一点点也不错~
听完齐齐老师讲得写作课前2节内容,心头瞬间豁然开朗:和自己以前的写作习惯对比起来,果然有很大出入,同时也感觉相见恨晚,要是早一些遇到导师,现在至少不会再出现这样稚嫩的只言片语…
同时,也总结了关于写作的一些基本习惯用于自勉:
1.想要挑战日更,首先阅读量>>写作量。比如阅读量=写作量*10 ,想要输出2000字,输入需大于等于20000字。
2.每写完一篇,都记得先通读2-3遍。学会自我修改与校对。从错别字,“的地得”的用法(名词+的,动词+地,形容词+得),段落之间的排版,以及总体逻辑等。
3.自律,及时觉醒拖延,懈怠的苗头并及时控制。坚持输入输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远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以及对文学的热爱。注意:别让被动和敷衍取代每一次的小小进步。
4.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每天不低于500字。可以尝试不同风格轮流写。散文,记叙,干货分享,美文,书评影评等。
5.想要文章写的平平仄仄,读起来有节奏感,可以适当镶嵌关联词:“要么…要么”“与其…不如”
6.在后期持续的更新中找准自己风格和定位,可以借鉴,坚持原创输出
PS:第一次邂逅简书,各位文友多多关照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