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间,我家那位蜗牛先生(点此复习)接了一个电话,讲了挺久,对方看来心情非常激动,满腹委屈。
一问,原来事情是这样的:炎热夏季来临,孝顺的小姑子给公公新添了一件圆领薄上衣,结果非但没有得到表扬,还遭来一顿臭骂。
公公的意思是,我脖子上老年斑那么多,这上衣没有领子,穿上去,老年斑全被显露出来的,我不要。小姑子这边也是满心委屈——这几天气温三十八九度,没有领子的衣服更凉快么?我好好地给您买衣服,还买出错来了?
无独有偶。前两天,听妈妈说,堂姐回娘家来了,最后中饭都没吃,哭着离开的。
我大伯和伯母都八十多岁了,两口子身体还康健,故两人在离儿孙不远的老屋里居住,平日里互相照顾,日子过得还不错。
细心的堂姐想着父母年岁渐高,洗衣服必定日益吃力,于是乎,二话没说,给父母下单买来一台新款洗衣机,谁知,脾气火爆的大伯当场发火,说她乱花钱,他不用洗衣机——费水,不划算。
这两个故事的主角,均是孝顺的、委屈的女儿和不领情的父母,情节高度相似,结果几乎一样。
我对这个故事这么感兴趣,完全因为感同身受——我也是这样的小棉袄,对父母的衣食起居无不用心,关怀备至,却常常事与愿违,如果真要讲,那么就是本篇的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真实故事,在此略过。
好几次,我在心里暗想,正所谓做得越多,错得越多,那倒不如不做,然而,经常好了伤疤忘了痛,又买东西,又挨骂,周而复始。
最近的这两件事,不得不又让我思考,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我们和父母之间就这么难以沟通,不能明白彼此的心意?明明是在表达“爱”,最后却以双方不开心收场。
站在父母的角度,有人嘘寒问暖,有人惦念,是不是比孤零零地无人问津要好?话虽如此,勉为其难接受一件自己不心仪的礼物,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件痛快的事。
一方面,东西不是自己挑的,不喜欢,不想要,却还要承接这份人情,花钱的不是别人,是自己的孩子,为了这样一件不合适的东西,花这些钱,老人家更不愿意看到。
从做子女的角度来看,孝顺父母,关爱父母,出发点是好的。然而一份爱,要如何传递出去,让对方完全接收到,却需要智慧和技巧。
我们这一代人生存的环境,和父母那一辈相差甚远。对世界和社会的认识,消费观念、理财观念、道德观念,都不在同一个体系中。
感恩父母养育恩,让他们的晚年能过得更好,是每个孩子心底的美好愿望。
尊重和理解是爱的基础。
要想让父母能够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爱,我们得放下“我以为”的念头,学会着用父母的那一套思维去思考问题,给予他们真正想要的,而不是我们以为他们想要的。
偶尔发生的情感上的摩擦,不是坏事,它是彼此了解、彼此靠近的契机,把握住这种契机,就把握住了幸福的密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