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家长充当着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会发觉他也在一言一行中,教会了我很多东西。
孩子会是我的老师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谢谢你的诗治愈了我
疫情期间,孩子的鼻炎犯了,我有几天没合眼,精神也不是很好。
我和他相约出去走走,太阳依然遮遮掩掩,好歹它算出来了。城里是看不到大片的油菜花的,就在路边我们倒是看到了几株,恰巧那上面还有两只蜜蜂在采蜜。科普落落上线了。
“妈妈,你知道吗?蜜蜂采蜜可是带个“小篮子”的呢,装花粉的。”
“哦,真的吗?‘小篮子’在屁股的位置吗?”
“才不是呢,在它身体的侧面。”
“蜜蜂很辛苦呢,一只工蜂一天要外出40多次,每次约采100朵花,才能采到0.5克左右的花蜜。”
我看着黄色的小精灵在黄花间穿梭来穿梭去,想着如果我每天忙得像蜜蜂,应该会很充实吧。
我建议孩子以捕捉幸福为题来写首诗,落落脱口而出。
捕捉幸福
如果你要幸福
你就要像捉蝴蝶一样去捕捉它
如果你乐观,你就能捉到它如果
你不乐观,你就不能抓住它
如果你没法乐观起来
你可以在生活中偶尔碰到一次幸福
幸福在家里 在校园
幸福无处不在
幸福到处都有
我听了他的诗,又看了看可爱的黄色精灵,心里似乎豁然开朗了很多。
“你的诗治愈了我,我的孩子。”
“那我的诗应该也可以治愈别人。”
“我觉得每个作品发光的作者本身都是一个能量很大的人,大到足以给予。”
“我也觉得是。”
……
这是一个美妙的上午,被治愈了的我也变得可爱了呢。
钉子锤子事件
儿子在喜马拉雅听《米小圈三国演义》已连续好几集了,我说了几遍让他休息一下。他看了我一眼,继续沉浸在故事中,似乎没有关故事机的意思。
“耳朵也是要休息的,用眼和用耳是一个道理,都要适度,知道吗?”我大声且激动地嚷到。
儿子支支吾吾地说:“老爸他没有叫我关!”
我听出了言外之意,他是听老公的话,不听我的话。
我问:“为什么不听妈妈的话?”
儿子全盘托出:“我就像一个钉子,而你就是锤子,你就这样无情地敲打我。”
听到儿子说出的这句形象又颇有点幽默感的话时,我差点笑了出来。但碍于面子,我张了张鼻孔,硬是忍住嘴角没有弯成“月牙”,但心里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他愿意表达,忧的是自己居然在儿子心目中没有和他爸爸一样的位置。
稍稍冷静后,便坐下来和儿子开诚布公地交流了起来。
我说:“你尽可放心地把真实想法告诉我,让我更懂你,为什么更听爸爸的话?”
“他说的话更好接受!”儿子嘟囔着嘴说。
“那我是不是可以理解爸爸威信更高?”
“是的!”儿子眼睛有点放亮地说。
“除了我说话的方式,还有什么原因让你更喜欢爸爸?”
“关系要好!”
“哦!那我以后要向你爸爸学习!”
听到我这么说,儿子愉快地取下耳机,去做作业了。
我从孩子的话里听出了两点。第一点关系越好越听对方的话;第二点说话的方式直接影响孩子是否接受、采纳。
为了说到做到,我又查阅了相关资料,比照了四种父母教养方式——专制型、权威型、放任型,不作为型。我发现我爱人他是权威型家长。
他对孩子的行为做出适当限制,还设立了一定的行为目标。最重要的是他坚持要求孩子服从,并要求达到这些目标。我反观自己,在平时的教育中并没有做到“恰当要求、恰当反应”。
作者一念在《请温和坚定地对你的孩子吧》文中,提出父母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是很不合适的。
他举例了幼儿园的一个家庭,爸爸非常严厉,说一不二,母亲柔和,喜欢迁就孩子。在母亲面前极其固执的孩子,在父亲面前却极其乖顺。他不认为这种“父亲在场型乖宝宝”的教养模式,认为对孩子的性格、行为、习惯等教育很是不利。
我是不是就成了唱红脸的角色?思来想去,发现我平时对孩子过于迁就。
孩子就是我的老师,指出了我的缺点,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如果没有他的指出,我可能还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更说不上去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
要不要出去上班
昨天和儿子谈了我心里的想法。
我说:“有位叔叔让我到他公司上班,我和爸爸商量了一下,想出去工作。”
孩子说:“在你追求的道路上,总会碰到风雨,你不要因为对“全职妈妈”的那些言语乱了方向。”
“我觉得写作是你最适合的工作。”
我问孩子:“是我写得好?还是我喜欢写?”
孩子说:“你喜欢写,而且也写得越来越好了。”
我说想向孟子请教:鱼和熊掌的问题。
孩子说:“孟子会回答我已经阐述清楚自己的观点,何问?!”
孩子说:“你先坚持一段时间再看看,坚持了觉得不行再出去工作。”
当我遇到一些抉择的时候,我也会去听听孩子的想法。有时候,可能因为心地纯良的关系,他们说的话很有道理。
为什么要去问什么导师呢?有的时候,不妨听听孩子的见解,在他的见解里是他与众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