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34、121教育原理

234、121教育原理

作者: 梅溪湖肖老师520 | 来源:发表于2019-03-26 00:52 被阅读0次

    1、家庭教育是指一个人在家庭这个特殊社会结构中所受的教育,一般指一个人从出生到自己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有意识的知识传授、道德教育和有意识的家庭生活氛围的陶冶。

    2、家庭是人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主要负责情感与认识之间的联系及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传授。家庭教育又具有随机性和经验性。它没有明确的计划,没有稳定、系统的内容,也缺乏科学的方式方法,遇物而诲,相机而教,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再次,家庭教育具有个别性,这种个别教育具有一些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如家长对子女的了解,家庭教育具有亲切感和权威性等。

    3、教育社会化,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等专职机构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业。教育问题不是以纯粹的教育问题出现,而往往和社会问题纠缠在一起,只有通过最终解决社会问题,才能解决教育问题,或者说,二者只能同时解决。

    4、教师不仅担负着丰富和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任务,而且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人格的形成,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教师个人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想,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

    5、如果说环境、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外部因素,那么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内部因素。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要求,懒于思考,心不在焉,缺乏学习的动力,教师所讲的东西是不会变成学生的精神财富。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中所付出的精力。

    6、文化五种形态:物质形态文化,如历史文物,工艺用品;制度形态文化,如制度法典;观念形态文化,如科学著作,文艺作品;活动形态文化,如学术活动,学校机构等;心理、行为形态文化,指不同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观、思维方式、精神风貌、生活方式以及传统和行为习惯等。

    7、美国民主主义的教育目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自我实现的目标;人际关系的目标;经济效率的目标;公民责任的目标。

    8、教师不仅传授文化知识,还具有塑造人们心灵、思想和品格的只能。教书,更要育人,教书的目的也在于育人。教师要用自己的心灵去塑造学生的心灵。教师的思想、感情、意志和品格随时都对学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和品格产生感染和熏陶。教师的贡献就在于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高尚精神的种子,这些种子开花结果,会影响学生们的一生。

    9、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影响学生。中小学生无论在知识、智力,还是在心里素质、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发展,都处于未成熟期,独立性、自我教育能力都较欠缺。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恋情感,他们在学习往往是通过对教师的模范来进行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总是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关怀和鼓励,愿意以教师为表率。他们总是不自觉地对教师的言行进行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人格特征、思想品德、价值观念都对学生具有潜在的影响作用。从整个教育结果和教育质量来看,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果。每个教师所做的工作只是人才培养的全部劳动过程中的一部分。

    10、教师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无限热爱自己的职业,具有坚韧的伟大信念,教师应具有天下一流人物的自豪感,如果教师本人不热爱教师职业,就培养不出伟大的人来。教师必须树立现身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并把它转化为行动的力量,不计个人得失,甘于无私奉献。

    11、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教师对学生的巨大感染力,常常直接源于对学生的热爱和关心。这种热爱和关心,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消除师生间的隔阂与误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体验到学校集体的巨大温暖。作为一个教师,最大的过错,莫过于对学生没有爱;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学生对自己的爱。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使学生乐意接近教师,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亲其师,信其道。

    1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小学生缺乏分析能力,善于模仿,难辨是非,教师的表率作用更为重要。这种无声的身教,恰似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用语言,不用教诲,而凭本身的人格魅力起到教育作用。

    13、教师对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必须扎实、精通,应该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广泛而正确的掌握,对基本技能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深入的理解。对于学科基础知识,教师不仅要自己懂得,还必须给学生讲清楚,能够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运用。要追求讲授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思想性以及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做到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恰当的指点,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14、要使教育能有效地影响学生,教师必须运用教与学、心理学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细加工。教师要善于分析和处理教材,使教学既有深度,又能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对教材进行科学的组织和加工,选择和运用最佳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15、教师的情绪在其工作和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每位教师都应重视自己的情感修养,使自己有积极、乐观、平静、幽默的情绪,让学生通过这种积极向上的情绪熏陶,形成良好的情感,并引导学生从中逐渐升华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16、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热情开朗,活泼乐观。这样的性格容易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相反,性格抑郁,为人孤僻,极易隔断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其次教师应该耐心细致,沉着冷静。粗暴是教育的大敌,为一点小事怒发冲冠的教师,极易把学生抛到对立面上去,于教书育人很是不利。第三,教师应该温和宽厚,心地真诚。养成这种性格将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一个与自己学生斤斤计较,或者是气量狭窄的人,是不宜当教师的。

    17、坚韧不拔的毅力。如果教师缺乏毅力,就不可能一如既往地成为学生的榜样,也不可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加强自我意志锻炼,做到长期不懈,持之以恒,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克服消极的意志特点,做学生意志的榜样。

    18、饱满的热情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激活师生的创造灵感。激情是创造的土壤,激情迸发之时也是灵感光顾之时。没有热情的教学只会禁锢学生,干枯学生的灵气和活力。创新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是一个相当艰苦的过程。。富于激励、想象丰富的教师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及时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内化为创新能力。

    19、面对青少年,任何教育上无能为力的消极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青少年可塑性极大,他们的知识、能力、观念、品德、行为习惯都在形成之中,处于易变的阶段,有容易接受不良影响的一面,更有容易接受正面教育积极上进的一面。培养人才要打好基础,整个教育活动中应该特别重视对青少年的基础教育,错过这一阶段,损失是难以弥补的。

    20、由于青少年各方面发展不够成熟,取得成人的教育和关怀就成为他们发展中的必然需要。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才能以一种成长的观点去对待学生,积极发挥教育的作用。认为儿童无需成人的帮助教育,听任他们自由发展,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共同承担起保护与教育青少年的责任,控制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因素,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任何人不能取代的。教师是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原则。显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发产生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教师启发引导的结果。但是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而且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对教育影响表现出选择性和倾向性,对某些教育内容主动接受,对另一些内容拒绝接受,对某些活动有浓厚兴趣,对有些活动则态度冷淡。这种主体意识不是教师一时能改变的,认为学生完全听命于教师,教师决定一切是不符合教育过程的实际的。

    22、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我们教培机构就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辅助。这种特点区别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学习,这也是学生区别于社会上其他人学习的特点。学生的主要职能是学习,这就决定了学生在社会机构中所占据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参加社会生活结构的方式。具体说,也就是赋予了他们认真接受教育的社会义务,以及不断促进自身发展的意愿和责任感。

    23、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并不是对教师的完全盲从,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个体差异。表现在学生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因此,教师能否珍惜和巧妙地发挥其权威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发展,是对教师整体素质的考验。教师只有尊重和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权威,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24、从整体上没有真正认识到儿童个性的独立存在价值,许多成年人往往处于自己的主管目的,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关心孩子,而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加强给儿童,完全不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儿童对于父母的单纯依附关系,学生对于教师的绝对服从关系,压制、打骂、体罚的现象还屡见不鲜。应加强对青少年学生在社会中的独立人格和合法权利的认识。

    25、学校的教师对孩子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教育工作者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精神上的、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产生的。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微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

    26、心理相融。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抵触老师,那么再优秀的老师也无法使学生的成绩提高,所以在教学前和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心理要沟通,产生默契。

    输出爱和输出育人的能力是一个人对世界的影响力,更需要自身持续的学习才能持续输出。

    2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师靠边教边学才能教好,学生靠教师引导页靠自己主动学习才能学好,这是古今中外的教学普遍存在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28、教师威信的树立,受四种因素制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善于同学生交往的能力;教师对评价手段的使用。从几个方面去努力:尊重学生;严以律己;精通业务。

    29、师生初次接触难免有生疏感,学生难免有敬畏心理,教师应善于打破这种心理障碍,主动创造自然和谐的接触气氛;经过多次良好的接触,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从而产生愿意同老师亲近的感;有了亲近感,在学习与生活中教师的诚挚关怀、耐心引导被学生理解,或在共同生活中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师生之间有了感情史的共鸣,再坚持情感的交流,把学生引上学习与进步的成功之路,学生必然信赖教师,师生之间心相通,情相近,学生的心窗就会向他们信赖的老师敞开着。这种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结果,也是成功地进行教育的重要条件。

    教育,应该是适合儿童的教育,但我们的应试走的路线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育人:包括世界观的形成和优良品质的培养,包括情感的陶冶,意志性格的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者未必是良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34、121教育原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tzi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