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训

作者: 钱炎 | 来源:发表于2019-03-12 15:09 被阅读0次

        不知什么原因,这几年家训盛行,朱子家训,颜氏家训,钱氏家训,荣氏家训,……那么这些家训都有什么共性,可以让我们借鉴,应该说是自律,比如钱氏家训,个人篇说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正所谓家悬三尺规,国省五条刑。家规是一个家族繁衍长盛不衰的依靠,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一大依托。

            但这毕竟是一个家族和家庭的事,面比较小。钱氏家训有国家篇,但并不具有普遍意义。那么中国人的祖训是什么呢?涉及到这个问题,就要考虑共性的问题,共性的问题就是文化的问题,深植于民族灵魂的东西,在这块土地上有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佛教是舶来品,而其它两种文化尽管观点不同,但也是有相同点的。

          儒家要求积极入世,而道家没什么要求,派别众多,似乎更注重养生,但在乱世总能见到道家的身影,秦末汉初的张良,韩信,范增,李左车。隨末唐初的王通及其弟子房玄龄,魏征,杜如晦,……宋元之际的邱处机,王处一。元末明初的刘伯温,李善长。当然还有更多。儒家和道家有差别有不同之处,但其源流相同,都是源自中华文明。所以两种文化总能相辅相成。文化的传承总需要人去完善并再传承。再传承过程中形成了对人格的塑造和培育,也便形成民族的祖训,共同的祖训自然是正面的,集体的,共同认可的。无论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贩夫走卒,贫民平姓,各行各业,都接受,都适用用的道德准则。

          这个准则是做君子,不做小人。或者说是对君子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君子一词原是统治者或贵族的代称,经由孔子的改造赋予其许多道德意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如此等等。君子一词在《论语》里频繁出现。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经由《论语》的流传走入人们的心灵。孔子的后继者孟子,荀子对君子人格又进行了传扬。

          道家虽与儒家有别,但在对待君子人格上非常一致。老子说,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庄子说,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又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而与儒家颇多争论的墨家与法家对君子人格也是欣我赏有加。墨子说,君子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韩非子说,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也对君子人格高度肯定。《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民间更有把君子比如玉,梅,兰,竹,菊,莲花。更有一些做人的教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动口不动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此等等。这些东西深入中国人的灵魂深处。

            为什么会形成对君子人格代代推崇,延续不断呢?除了文字,民间口头传承之外,更要看它的反面。小人。小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你没法定义他,他不是英雄,也不是罪犯。你痛恨他,却找不到渲泻的出口。他们可能是达官贵人,社会地位高,也可能是市井小民,也可能文化水平高,也可能低。你说不明白他是敌人还是朋友。这也可能是孔夫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问题。对于如何立身处世,他最终给出的是做君子。他给出的答案很好,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小人不喜欢权力,他看重的是权力背后的利益,他们拐弯抹角想到的只是利益。他们心里没有人,道义,权力。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小人见不得美好,对于美好的事物总忍不住去扰乱,竭力作为某种隐潜交易的筹码加以利用,好的东西不能过小人眼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小人善于掩藏,伪装即使在企图侵吞别人钱财时,也会眼含泪,声音低颤装出一付无辜的样子,说不圆通就哽哽咽咽地糊弄过去。为了提防这些小人行为,孔夫子对于君子与小人做了划分,一代一代人不断加大对君子人格的宏扬,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祖训。成为根植于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东西,并象基因一样代代相传。

          我们不能祛除小人 ,因为小人不是恶人,你不可能除之后快。他可能是某个人一闪念的想法,也可能是一种阴暗的心理。你无法捕捉,当你愤怒去打击的时候,他与你一起愤怒,一起打击,你一下失去了打击对象。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宏扬君子人格。不仅要传扬家训,更要把祖训好好宣扬一下,杀杀惟利是图的邪气。。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祖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ucnpqtx.html